【顏丹】「全民閱讀立法」說明了甚麼?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8月11日訊】近日,一則來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官方消息稱,「全民閱讀立法」已列入2013年國家立法工作的計劃之中,並爭取在年底形成成熟的方案提交到國務院法制辦。目前,「全民閱讀立法」起草工作小組已經草擬了初稿,未來將向社會公開。

閱讀需要立法?這個聽起來讓人匪夷所思的問題如今卻被中國官方大肆宣傳,並且還煞有介事的運作起來。一些不負責任的專家在沒有任何理性認識和事實依據的情況下,也迫不及待的為政府站台,聲稱「全民閱讀是一個系統工程,設立國家級的全民閱讀條例以規範和保障各類閱讀活動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義重大」。聽其言,觀其行,我們不難發現,「閱讀立法」這個背離民意加上專家起鬨的官方決議,完全是勞師動眾,不合實際,只為自己標榜功績的政治工程。

按照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負責人所說,之所以通過立法來推動解決全民閱讀的問題,其原因主要在於「中國國民的平均閱讀水平低於世界文化強國水平」,「未成年人閱讀狀況不容樂觀」,「國民閱讀公共資源和設施不足、不均衡」,「閱讀內容良莠不齊」,「全民閱讀工作缺乏統一規劃、組織保障和經費支持」。上述的條條款款雖然聽起來有鼻子有眼,但仔細體會卻發現,這裡沒有一個問題是需要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予以解決的。

中國人越來越不喜歡讀書的現象似乎已經成為日趨嚴峻的事實。但若是一個人沒有閱讀的習慣,僅僅依靠法律條例的嚴苛處罰來解決也是不合常理的。要想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遠離書本的狀態,必須首先分析和思量一下,為甚麼中國人不喜歡閱讀?閱讀究竟需要怎樣的條件和環境?也許這樣才能從本質上解決普遍存在的問題。

閱讀是一種高雅的喜好,是一種精神上的需求。一個喜歡閱讀的人必是好書不離手,同時也十分享受在讀書過程中獲得的非物質所能實現的精神愉悅。在視野得以開拓,知識得以豐富,心靈得以淨化,靈魂得以慰藉的同時,讀書人總是可以從閱讀中印證那句「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今諺語。而如今的中國人可以接觸的書籍仍然十分有限,無論是學校裡統一安排的教科書,還是圖書館裡早已被政府重新歸類、加以清理的各類書籍,對於老百姓來說,讀這些書都不是一種隨心隨性的自由選擇,而是被灌輸洗腦、硬性強塞的填鴨過程。特別是書店裡充斥眼球的那些歌頌政黨、讚美政府,強調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紅色書籍,更是讓人望而卻步,毫無興趣可言。在這種「強按頭」的閱讀方式下,人們不但不能獲取知識、豐富生活、實現精神上的昇華,就連那最初的一絲渴望讀書的好興致恐怕都被完全破壞了。

事實上,除了可以擁有選擇書籍的自由和條件之外,一個願意捧書而讀的人還需要擁有真正能靜下心來閱讀的時間和環境。如果閱讀的初衷並非出於急功近利,實現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那麼一份心無旁騖的寧靜和不必為生計奔波的閒暇便是讀書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環境。在中共官方「經濟是核心」,「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倡導下,現在的中國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謀生和賺錢上,浮躁的情緒,片面追求表象繁榮的心理使中國人喪失了關心自己、瞭解自己、審視自己的意願和機會,疲於奔命的生活最終使中國人不再擁有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由此可見,在這種外在環境的制約下,閱讀所需的各種條件都無法達成的情況下,法律的出台究竟又有甚麼實際意義可言呢?如果政府硬是要拿法律條文來懲治那些買不起書、甚至都沒有條件接觸到書籍的普通老百姓,那麼法律的執行過程不過是另一種變相的欺凌和鉗制,根本無法實現閱讀本身所帶來的積極因素。而對於那些有條件且熱衷閱讀的高層次人群來說,或許讀書越多,反而會受到更大的毒害。因為只要是強加了政府洗腦的目地,融入了政府所要灌輸的與真實情況相違背的內容,那麼這樣的閱讀便只能將人打造成思想上的白癡,權貴們的奴隸,政治上的犧牲品,而這種結果也正好滿足了中國獨裁體制下的官方需求。如此說來,「閱讀立法」可謂是別有用心。

相關新聞
論數位匯流  學者:進度落後
台灣主要日報頭條新聞標題
美國某大學教授為大陸官方訪問團教學洗腦
安徽「紅衛兵」舉報母親「反革命」 致其被槍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