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比特幣能否取代傳統貨幣?

獨立撰稿人 肖朋

張凡

人氣 56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1月31日訊】比特幣是一種在網路上流通的電子貨幣。它通過加密原理和互聯網上分散式的認證,確認款項的合法擁有者。這種貨幣在2009年1月份創始,當時一枚比特幣的價值還不到一美分,但到了2013年,卻已經超過1000美元。如此瘋狂的增長,到底是新一輪泡沫,還是的確物有所值?這個問題,可以從貨幣的幾個基本特徵找到答案。

比特幣缺乏價值穩定的基礎

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其價值或者基於實物的自身價值,或者基於國家的信念和信譽(Faith and Credit)。例如黃金是一種貨幣。它的開採成本和它的效用最終決定了它的價值。美元是另一種貨幣。美聯儲的目標,是維持這種貨幣的通貨膨脹率在每年2%左右,這一信念,以及多年來維持這一許諾的信譽,維持了美元購買力的穩定。因此這兩種貨幣,都具有內在的機制,維持貨幣價值的穩定。

相比之下,比特幣則不具備這兩種性質。它的價值,完全在於供求關係,以及買賣雙方對它的主觀價值。比特幣的支持者認為,它的一大優勢,在於不需要中央銀行維持貨幣價值的穩定。然而缺乏中央銀行的監管,比特幣的價值勢必大幅波動,使它難以成為商品計價的標準。

央行的作用不可替代

在現代經濟中,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中央銀行的主要理論,是通脹目標學說(Inflation Targeting)。世界主要央行,一般都力圖維持2%的年通脹率。這一學說,有效地平衡了物價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這兩大目標。如果通貨膨脹過低,消費者就會缺乏購買動力,從而造成經濟的退縮。如果通貨膨脹過高,就會造成經濟不穩定,同時,依靠貨幣來儲備財富民眾,也會遭到掠奪。

在最近一輪經濟衰退之後,多國央行採取了量化寬鬆政策,通過印發貨幣,有效地刺激了經濟的復甦。設想一下,如果比特幣取代了中央銀行,那麼央行的這些作用也就消失了。

比特幣總量固定 不利財富增長

比特幣的發行量,最終將被限制在2100萬枚,成為維持這一貨幣價值的一個保障。這一限制是好事和還是壞事呢?一方面,如果沒有這一限制,比特幣可能會因為氾濫發行而貶值。但是限制在2100萬枚,很可能會無法適應未來的經濟發展。隨著經濟規模的增長,社會財富的總額會增加,交易量也會擴大,因此一個國家需要調整貨幣供給量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如果全市界人口只用這2100萬枚比特幣,而不隨著財富增長提高比特幣的發行量,這就會造成通貨緊縮,也就是說,使用比特幣計價,物價會下跌。這就不利於經濟發展。

實際上,美元曾經和黃金掛鈎,一美元相當於固定數量的黃金,而黃金的稀缺性,限制了美元的發行量。二戰結束後,隨著世界經濟平衡的變化,全球財富的比重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大量黃金從美國流向歐洲和日本。這成為美國放棄金本位的直接誘因。但這一段歷史,也顯示出採用固定貨幣總量(黃金總量)衡量全球財富的弊端。

經濟發展不可缺少信念和信譽

總而言之,中央銀行,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時,中央銀行是一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信念和信譽的代表。而這兩者,在經濟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比特幣,可以稱為一個技術手段,但缺乏了信念和信譽,僅僅依靠技術手段,是不足以維持經濟的健康發展的。

從這些觀點來看,比特幣將永遠不會取代傳統貨幣,而它自身價值的不穩定性,也使它很難成為有效的交易工具。或許它將和歷史上許多泡沫一樣,成為投機者的賭注,然後被人遺忘。

【註】本文作者肖朋是從業多年的華爾街風險分析專家。

(責任編輯:王樺)

相關新聞
泡沫似被戳破 比特幣日內一度暴跌30%
憂比特幣「逆襲」人民幣 中共央行封殺
歐洲銀行管理局:比特幣有風險
印尼央行禁市場交易用比特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