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銀行理財產品走下坡 理財師稱無人光顧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0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寶睿報導)「十一」假期前後,本應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盛放時間,此次多家銀行網點卻出乎預料顯得格外冷清。某銀行網點理財師直言沒人已成常態。此外,銀行另類理財產品也失去吸引力。

銀行季末理財產品時代結束

陸媒《證券日報》近日報導,「十一」假期的前一週,多家銀行特別為「十一」推出多款理財產品,以此吸引投資者,出乎預料的是這些理財產品卻成為大冷門。多家銀行網點均冷冷清清,少有投資者前去諮詢。

亞運村某銀行網點的理財師對上述陸媒記者稱,沒人來已成為常態,網點平時就沒甚麼客戶量,銀行的理財師越發變得很清閒了。

據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在9月份的四周,僅在第三週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數量增長66款,其他三週發行數量與發行銀行均為雙降。

值得注意的是,「十一」假期前,本應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盛放時間,這次卻只能「孤芳自賞」了,9月最後一週,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與前一週持平。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的情況來看,銀行季末理財時代結束了。前些年,通常銀行會在季末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倒存,將發行和到期時間集中於每月下旬,在月末、季末等關鍵時點將理財資金轉為存款,如今也不行了。

另類理財產品失去吸引力

據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2年及以前銀行推出的另類理財產品均以酒類、手錶、鑽石、字畫等為投資對象。

接下來,在2013-2014年,只有五家商業銀行發行了共十四款另類理財產品。其中,除了建設銀行與中國聯通合作推出合約機理財是新品種外,其餘的只有酒類以及貴金屬投資這兩大類投資品種。

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表示,近年由於互聯網金融理財的興起,使得各類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豐富性和多樣性大大增加,理財產品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而銀行另類理財產品的購買門檻一向以來較高,一般集中在15萬元以上,並要求投資者對其所投資標的商品的質地、性能、功用有足夠瞭解,加上其風險性較高。與互聯網金融理財相比,投資更傾向於後者。因此,另類銀行理財產品在市場上逐漸失去吸引力。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大陸1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暗箱操作 多為三無產品
大陸金融危機難免 專家籲讓高風險產品違約
大陸近3萬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
大陸借貸風險增 港銀拒貸高風險陸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