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以仁人為寶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講「仁、義、禮、智、信」,仁居首。那麼古人是如何看待仁人的呢?

西漢劉向在《新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魏國臣子公季成有一次對魏文侯說:「田子方雖然是一位賢人,但並不是擁有封地的君王,國君您卻常常以對待君王的禮節去對待他,那假如有一位比他還賢明的人出現,您又該如何獎賞呢?」

文侯說:「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議也。子方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人主尊。」。

意思是說,田子方這樣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隨意評論的。子方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愛心的仁義之士,仁義之士是國家的珍寶,多謀善斷、運籌帷幄的智者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博覽群書、通曉百科的學者是國家尊貴的人。

國家有了仁義之士,那麼大臣們就不會爭鬥,國家有了智慧之士,那周邊的鄰國就不敢進犯,國家具有博學而通達的人才,就可以侍奉國君而受到尊重。

魏文侯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開國君王。司馬遷在《史記》中推崇魏文侯說:「是時獨魏文侯好學。」魏文侯對儒家學說非常尊崇,也十分注意自身道德的修養。在位時禮賢下士,對道德學問高尚的賢者求之若渴,非常尊敬。

田子方是子貢的學生,當時賢名聞於諸侯,魏文侯慕名聘他為師,執禮甚恭。

據《史記》記載,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則樂官,不明則樂音。今君審於聲,臣恐君之聾於官也。」文侯曰:「善!敬聞命。」

這段話是說,有一次,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席間有樂人奏鐘樂,魏文侯聽出鐘聲不協調,指出左邊音高。

田子方笑了,文侯問他為何發笑,子方說,臣聽說聖明的君王應該用心在治理國家上,而不應將心思才智用於樂音上。現在陛下精通音律,臣擔心君王疏於治理朝政大事啊!魏文侯非常虛心地接受田子方的批評。

魏文侯之子也常受教於田子方,曾將田子方所說的富貴者不得驕人的話告訴魏文侯,魏文侯感歎地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哪能聽到這樣的賢者之言。」

魏文侯在位時還曾經師事儒門子弟子夏、段干木等人,他與段干木的一段故事,已成為中國歷史上國君禮賢下士的一段佳話。

段干木是戰國時晉國人,他小時候家裏貧窮,地位低下,志向難以實現。他遊學西河,師事孔子的弟子子夏,成為很有學問的人,是孔子的再傳弟子。

魏文侯曾專程拜訪子夏,想請他做丞相,子夏年紀大了,又雙目失明,於是推薦段干木,魏文侯立即乘車到段干木隱居處拜訪。聽到這個消息,段干木從屋後跳過牆頭跑了,魏文侯並沒有怪他。

文侯為了向天下表達自己招賢納士的誠意,在別都東郊築起一座「禮賢台」,臺上樓房瓦舍,金碧輝煌。再次親自乘車把段干木請到「禮賢台」拜他為師。每遇大事,魏文侯就向段干木求教,讓段干木坐在椅子上,自己站在旁邊恭恭敬敬地聽,就是累了也不敢休息。

有一天,魏文侯外出,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經過,他雙手扶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對段干木的敬意。魏文侯的車夫對他的舉動頗為不解,問:「國君您為什麼要扶軾致敬呢?」

魏文侯說:「段干木是一位賢者,他在權勢面前不改變自己的節操,有君子之道。他雖隱居於貧窮的里巷,而名聲卻遠揚千里之外,我經過他的住所怎敢不對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榮譽,我因占領土地而取得榮譽;他有仁義,我有財物。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這正是我應該學習、尊敬的人啊!」

車夫說:「既然如此,那您為什麼不請他出來做相國呢?」

「嗯,你說得很對!」於是,魏文侯便去請段干木出來做相國,但段干木婉言謝絕了。文侯也沒勉強,並且經常去他家裏探望。兩人成為莫逆之交,魏文侯見段干木生活困難,送給他一些錢帛,段干木也不推辭。

後來,段干木為魏文侯精誠所感動,把自己的師兄弟推薦給魏文侯,後來李悝做了魏丞相,吳起做了魏統帥,都為魏國強盛立了大功。段干木儘管沒有步入宮廷,卻以自己的儒師風範影響文侯,以自己的經世之才匡主裕民。使魏文侯成為戰國初年名聞遐邇的賢明國君。

魏國人聽說國君如此禮遇賢者都很高興,大家一起歌頌道:「我們的國君愛好正直的人,對待段干木很尊敬;我們的國君愛好忠信的人,對待段干木的禮節很隆重。」

過了不久,秦國想興兵攻打魏國,司馬唐雎向秦國國君進諫道:「段干木是賢人,魏國禮遇他,天下沒有不知道的,像這樣的國家,恐怕不是能用軍隊征服的吧!」秦國國君覺得有道理,於是按兵不動。此事更使段干木名氣大震諸侯,四方賢士紛紛投於魏文侯幕下,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一大強國。

魏文侯禮遇賢士,以仁人為寶,君臣同心,仁德蔚然成風,天下人由衷讚頌,使強大的秦國都不敢貿然侵犯,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仁者無敵也!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前,在摩竭國有個觀園,裏面風光秀麗,景色宜人。
  • 墨子單名一個翟字,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家的創始人,曾任宋國的大夫。他平時編撰著述經學典籍,更勤於道家方術的修煉,提倡勤儉節約。曾有著作傳世,著錄《墨子》一書。
  • 我們總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那麼信仰與文化之間是怎麼個關係呢?
  • 明代醫學家李橚在中醫啟蒙書《醫學入門》中的最末一章,講到了「習醫規格」。這是李橚在成書之後,於明朝隆慶辛未年的冬天,應盧廷和、何明善、李星、侄子李時思等人的請求,諄諄告誡晚輩們要做一名好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然而近幾十年,由於信仰馬列的中共竊取了中國的統治權,不僅在中國摧毀了神傳文化,更用無神論思想毒害了幾代華夏兒女。
  • 德乃做人之本,自古以來人們薦才舉賢首先是以道德作為衡量的標準。
  • 歷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多不是因為無才造成的,無德才是人之大患。
  • 朝時的袁了凡是江南吳江人,童年時父親就去逝了,母親要他放棄學業,不走仕途而改學醫,說學醫可以賺錢活命,也可以救濟別人。明朝時的袁了凡是江南吳江人,童年時父親就去逝了,母親要他放棄學業,不走仕途而改學醫,說學醫可以賺錢活命,也可以救濟別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