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香港成為具有自我精神的城市

【大紀元2014年12月05日訊】香港示威活動未來如何發展,目前似乎沒人知道。儘管如此,《法蘭克福匯報》12月4日的文章認為,曾經的殖民地香港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自我精神的城市。

德國之聲中文網4日報導,香港學聯學生領袖週四表示,一週內須決定佔領運動是留是退。 上個週末,佔領者與警員 再次發生暴力衝突,多人受傷。 旺角佔領區多次被清場,但金鐘的佔領區仍然控制著一條主要交通道路,銅鑼灣購物區的佔領區仍然有人留守。週三,「占中三子」向警方自首。並有多名人士亦到警署自首,合共65人。

「我們就是我們」

「週日的香港看起來與往常的日子不同」,《法蘭克福匯報》週四旅遊版一篇文章以「週日在香港漫步」為視角,描寫了抗議陣營的學生,分析了這個在英國文化印記和中國傳統間成長起來的城市。

「週日是去幹諾道中抗議陣營散步的好日子。似乎不少香港人都這麼想–在臨時搭建的路障後,有男女老少在彩色的帳篷中漫步、合影,他們也好奇地窺探著,學生們在這裡做些甚麼。」文章說,大部份示威者都在摩天大樓、大橋和豪華車展廳的間隙很好地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抗議陣營裡有臨時的水站、手機充電站、垃圾處理站、急救站,甚至還有一個「學習角」–裡面有書櫃、營地最好的供電,並在入口處用中英文掛著「安靜」的標語。

令人驚奇的是很多人坐在「學習角」讀書。「儘管旁邊的路口被封鎖了,儘管海報上呼籲著新聞自由和民主,儘管國際抗議場景在這裡得到了體現,但他們(學生)表示,學生生活在繼續。此外,這場抗議活動沒有任何攻擊性–至少到目前為止。一切都是禮貌、整潔、有序進行的。沒人看起來像是職業示威者,他們看起來都是友好的年輕人。」

文章繼續寫道,在抗議陣營的某些站點,大人、小孩可以一起折紙雨傘。「這不是一場革命,」文中一名折紙的女性說,「我們稱其為運動。」「『雨傘運動』–所有抗議橫幅上都是這樣寫的,這是其官方名稱。

一個文化混合體

「……對於香港人來說,這場運動不是關於獨立,而是關於新聞自由、網絡自由、市場經濟這些人們已經習慣而不想再放棄的所得。對此,北京也必須適應。」

文章寫道,給香港留下烙印當然主要是中國文化,卻不僅僅是中國文化。對於西方人而言,這裡比中國大陸更加舒適、愜意。在香港主島和九龍半島之間,摩天大樓鱗次節比,這裡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充斥著銀行、名品店和酒店。只有這裡才有的雙層電車讓人意識到自己是在香港。

「然而香港不僅僅是一個高樓林立的中心,它也是一個小國度,一個擁有大陸成分的混合島嶼……英國人也在這裡留下了其文化印記。」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學民思潮絕食宣言:我們的未來,我們會奪回來
「佔中三子」今自首 批港府無恥不仁
香港佔中三子3日提前「自首」
香港佔中三子進入警署自首後離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