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表揚」讚美法 激發孩子學習潛能

人氣 23458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2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馬天祥編譯)自尊運動,就是對孩子所做的每件事給予口頭甚至實質的獎勵,以表揚他們的智力及能力。不過,斯坦福大學教授、社會和發展心理學家Carol Dweck卻表示,所謂的自尊運動,其實是在暗暗破壞孩子們的自尊。

Dweck認為,這種堆積性的讚揚錯在什麼地方?最主要的問題是,孩子們會變得怕犯錯誤,害怕如果他們做了,你不會認為他們那麼聰明或特殊了。因此,他們開始迴避挑戰性的任務,並陷在自己的舒適區。

錯誤讚美 養成孩子壞觀念

在《Mindset:新成功心理》一書中,Dweck教授認為,孩子們會認為,如果他們努力,他們就一定不聰明。或者,他們會推論:如果他們如此聰明,他們一定不需要努力去做。這種加強了能力就可以迴避努力之需要的觀念,是孩子們身上最壞的一種觀念。

對那些青少年時期能力優異,但從來沒有設法通過專注的努力,來保持自己天分的學生,Dweck認為,給這些孩子的最好禮物是,不僅是發現他們的熱情所在,還要推動他們超越自己的能力,而合適的讚揚,可以做到這一點。

接受個人讚揚的孩子,如:你很聰明,你解決了這道難題,這可能讓孩子失去對挑戰性任務的興趣,他們會避免風險,不惜代價也要讓自己看起來聰明。這種代價讓他們變成了一個不愛學習的人。

孩子怎麼才能變成一個愛學習的人?Dweck提出一種成長性心態理論——過程表揚,這種心態能夠在讚美過程中獲得發展。

過程表揚 激發學習挑戰感

過程表揚的主要規則是:學習、學習、不斷的學習。過程表揚講述的是活動本身,你花時間去解決問題,並將零碎的部分結合到一起。

Dweck在Bing護理學校的研究揭示出, 3.5、4歲的孩子,就已經表現出固定心態的成長傾向。在一項研究中,那些和木偶玩具一起表演的4歲孩子,在接受到個人讚揚時,立即表現出一種固定的心態。

甚至在一個假定的情景,個人讚揚會破壞一個孩子的創造力,也能產生破壞孩子自信的力量。感到被判斷為會犯錯誤的幼兒們,會傾向於認為: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不是一個好孩子。在這種固定的心態下,他們認為,這種不好是一個固定的品質;而那些習慣於過程表揚的嬰幼兒,5年後確實表現出接受挑戰的願望。

家長看過程 孩子擁抱奮鬥

如果成人示範完美理論,孩子們會內化這種方式,如果成人是面向過程的,孩子們也會學會從挫折中恢復,甚至去擁抱奮鬥。但成人很少在忙完一天回到家後說:「心肝,我今天經過了令人驚奇的努力。」努力意味著你致力於你珍惜的價值,那應該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東西。面對困難時的堅持,那才是真正值得讚揚的,那才是孩子們在嘗試解決問題時使用的策略,他們做出的選擇,像在對一個項目時,選擇間距的任務。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不經過努力,快速容易的完成了任務,會發生什麼?這是該讚揚的嗎?這可能破壞孩子對未來的挑戰、追求和應變能力。而不用努力就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事情是非常少的。如果孩子不費力的就做了出來,你可以這樣說:「你很快很容易的就做了出來,我很抱歉,我浪費了你的時間。讓我們來做一些你能夠從中學到東西的事情,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這樣,孩子總會知道,他們能超越他們現在的能力,他們不滿意把自己限制在那些天分的標籤上。而那些兒童參加的天分項目,如果能夠鼓勵孩子的成長性心態,就不會迫害孩子的成長能力,但風險是這些兒童可能會因為被過分視為天分兒童,害怕會顯得不聰明,從而不敢面對挑戰。

天分會增加會變弱,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這類失去優勢的天才兒童。這些神童很擅長某一件事,但他們當中很多人,從來沒有學會如何依靠他們自己去追求,或推動自己超越舒適區。

Dweck反覆強調,要讓兒童明白,智慧和努力並不矛盾,實際上,努力在開發天分和智慧方面發揮著突出的作用。天分只是一個起點,伴隨著努力,那些堅持、毅力、應變能力等品格,對任何自然的能力變得強盛,都非常關鍵。這些都有助於成長性心態的出現。◇

責任編輯:于晴碧

相關新聞
徐佳瑩穿白衣輕飛 被讚美像小龍女
景氣讚 美就業市場向勞工傾斜
美媒:中國環境危機激發驚人的藝術展
夏一文:讚美別人,就是肯定自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