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自己的心?

作者:尼可拉斯.艾普利 譯者:陳信宏、崔宏立

人氣 3
標籤:

一位名叫拉皮爾的史丹福大學社會學家,在一輛行駛了將近一萬英里的老舊旅行車裡展開了一場科學之旅,目的在於探究你對自己的心思有多麼了解。

這場旅程的靈感,來自於拉皮爾的一趟旅行經驗:他曾與一對年輕的亞裔夫妻共同走訪一座「以歧視東方人的偏狹心態聞名」的小鎮。說來可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段時期,這種態度在美國大部分地區都相當普遍。於是,在心懷忐忑的情況下,拉皮爾帶著那對夫妻前往鎮上最頂級的旅館投宿。令他意外的是,他們竟然沒有遭遇任何阻撓。他寫道,旅館的接待人員「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我們的投宿」。那個接待人員顯然沒有那座小鎮的名聲所顯示的那麼心態偏狹。

不到兩個月後,拉皮爾恰巧又來到了同一座小鎮。在一時興起之下,他打電話到同一家旅館,向接待人員說,他在不久的未來可能會和一位「非常重要的華人紳士」共同到鎮上來,因此想要知道這家旅館是否願意讓他們投宿。這一次,那個接待人員同樣毫不遲疑,卻是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

這種前後不一的表現引起了拉皮爾的好奇:懷有種族歧視思想的人,是不是有可能在行為表現上讓人看不出其內心的歧視態度?人是不是有可能不曉得自己的心思?

拉皮爾無法藉單一的例子回答這個問題。不過,他猜想自己若是能夠以同樣的問題詢問數以百計的旅館接待人員—他後來總共問了兩百五十一人—應該能夠從中獲得一些重要發現。於是,在往後兩年間,拉皮爾找了他那兩位華裔朋友,展開一場橫越美國的壯闊公路旅行,向一百八十四家餐廳與六十七家旅館尋求服務。

在這項實驗當中,拉皮爾安排他的友人在不同地方換穿不同的服裝,而且他有時候雖然自己出面,但只要情況允許就讓那對夫妻與店家接洽。他仔細記錄了他們交涉對象的反應。拉皮爾的友人想必對這場旅程感到一頭霧水,因為拉皮爾從頭到尾都沒有讓他們知道他們其實參與了一項實驗—這是「為了他們的感受著想」,但同時也是為了避免他們影響實驗的結果。

說到這裡,在兩百五十一次的嘗試當中,你認為他們有幾次遭到店家拒絕提供服務?

在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應該要知道,拉皮爾一行人走訪的地點都是對東方人敵意很高的區域。在造訪每一個地點的六個月後,他就寄一封信到他們去過的那些地方,詢問對方:「你們是否願意接待華人顧客?」幾乎每個回信的人都提出了否定的答案:百分之九十一的旅館和百分之九十二的餐廳都表示他們拒絕接待華人顧客。由此可見,美國人的偏狹態度確實名不虛傳。

再問一次,你認為那對亞裔夫妻實際上遭拒的次數有多少?所有嘗試次數當中的百分之九十?還是百分之九十二?

錯了。答案其實天差地遠。拉皮爾和他的那對夫妻朋友只有一次遭到拒絕提供服務,「在一座頗為簡陋的汽車營地,當時我們開著一輛非常破舊的車子進去」。只有一次!這項實驗接洽的對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認為他們會表現出偏狹的行為,實際上做出這種行為的人數,卻不到百分之一的一半。

類似的科學演示還有很多。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一系列實驗,就是米爾格倫針對服從權威的行為所做的研究。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善良人士,所以如果有人在一項實驗裡,要求我們對另一個人施加強度足以致命的電擊,大多數人都認定自己一定會果斷拒絕。米爾格倫針對不同群體的成員進行調查,確實沒有人認為自己會願意對別人施加電壓超過三百伏特的電擊,大多數人更認為,自己會早在電壓達到三百伏特之前就先停手。儘管如此,米爾格倫真正在實驗裡要求實驗對象這麼做的時候,卻發現所有實驗對象都願意對別人施加三百伏特的電擊,而且整整有百分之六十二點六的實驗對象,更在受到告知的情況下,按下了會施放四百五十伏特電力的開關,遠遠超出足以致命的限度。@

摘自 《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 究竟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顏靜蓮

相關新聞
真正的第六感
真正的第六感 人氣 15
你天生就有讀心術
將心比心 可能嗎
人之異於禽獸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