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揚道義以濟世 視師志為己志

font print 人氣: 696
【字號】    
   標籤: tags:

顏回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十三歲從學於孔子,畢生力行師教。據《論語》中記載:顏回敏而好學、德行出眾、志向遠大、尊師重道,真正能夠做到「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多次受到孔子的讚許,被後世稱為「復聖」。

學以明道

顏回勤學、善思,學以致用,儘管學習條件很艱苦,但他早作晚息攻讀研習詩禮,對孔子所授反復溫習,做到「聞一以知十」。孔子多次誇獎顏回好學,稱讚他「語之而不惰」,一聞師教就立刻去實行;稱讚其虛懷若谷的品德;稱讚其能擇善而從。

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說顏回使用簡單的竹器吃飯,用瓢飲水,住在陋巷,別人受不了的貧苦,顏回卻泰然處之,並不改其自身的快樂。

這與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境界相通,就是說如符合正道,即使吃粗糧、喝白開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老師孔子在貧寒困苦的生活境遇中能「樂而忘憂」,學生顏回也能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可見,對孔子、顏回這樣品德高尚的人來說,快樂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境界的追求,人們把他們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合稱為「孔顏樂處」。而「孔顏樂處」這種精神境界,也成為一代代後輩文人士大夫修養自身,追尋真理大道,看淡物欲名利的一種高尚追求,並使得華夏民族崇高的道德標準得以延續二千多年。

魯哀公曾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意指不遷怒於別人,「不貳過」意指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顏回在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對老師所講的每句話都不懈怠,他善於自省,「反求諸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最終成就了其仁人君子的人格,儒者的風範。在待人處世上,顏回曾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崇禮行仁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他認真領悟孔子關於「仁」、「禮」的涵義並真正地去躬身力行,「敏於事而慎於言」。

他曾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意思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念頭和言行符合禮的原則,就叫做仁。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天下則歸於仁。

顏回又問關於仁的具體要求有哪些,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孔子對他進行「克己復禮為仁」及「四勿」的教導後,顏回馬上表示,我雖然不聰敏,但是我能夠遵照老師的話去做。

《孔子家語》中記載:顏回、子路、子貢三人應孔子的要求,談及各自的志向。顏回是這樣講的:「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孔子對顏回的評論是「美哉!德也」。

師志己志

兩千多年來,顏回一直被後人奉為尊師的楷模。他深深體會到孔子思想「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他極其敬重孔子,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他時時跟隨孔子,《莊子.田子方》中有所謂「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在《論語》中記載:「子行顏隨」,當然顏回不僅僅是身隨,更是畢生依教奉行的心隨。

孔子也認為「回也,視予猶父也」。顏回的仁德,也影響同門中的許多人,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更加一天天地親近起來,大家更加和睦了。

《孔子家語》中記載:少正卯鼓吹邪說,與孔子同時講學爭奪弟子時,孔子很多學生為此而動搖,竟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有人問他:「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學呢?」顏回回答:「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且夫子之學,遵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為學也,何去之有哉?!」

孔子周遊列國弘道,顏回緊隨孔子,信念堅定。在不為世人理解容納的逆境中,有的學生產生了動搖,顏回始終堅定不移。

顏回說:「夫子之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不被有些人容納。即使如此,夫子盡心盡力去推行,以仁德之心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雖受阻遭嫉,不為一些人所容,對夫子之道有何傷害呢?

這可能正是道的珍貴吧!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正道不動搖,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不修養正道,是我們的恥辱;我們傳播正道了,卻不被一些人採納,那是他們的恥辱。」

孔子在眾弟子中稱讚顏回臨難而不失其德,窮困而不改其節,「吾信回之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孔子天命論思想談到敬天知命,以德配天之理。孔子及其弟子們一生的天命在於承繼道統,傳續千古之文脈,堅定「道濟天下」,雖然一生顛沛流離,時遇困頓,屢遭艱難,卻能始終不更其守,不改其志,有如天地厚德,澤被蒼生兩千餘年。

顏回以師志為己志,以師願為己願,追隨孔子行義天下,為後世留下了尊師重道和追求真理矢志不移的聖賢風範。

看了顏回的故事,對於我們今天生活在禮崩樂壞、道德淪喪時代的人來說,是不是很觸動?其實,修養自身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如果我們立志也做個「安貧樂道」的人,能從小事上,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那麼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應該也不是難事,也許達到了那個境界,才能明白其中之樂。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缺點和犯錯的時候,以權勢壓人,最多只能讓人表面服從;而寬恕大度待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心。魏霸就是因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待人寬恕,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周圍人都很信任、服從和尊敬他。
  • 若是能夠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恭慎自己,順應天理,那麼心就會與天道相合,靜則雜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自然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惡報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他們的福分與壽算,憂患也就會跟著接踵而來。
  •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中秋月如圓盤,象徵團團圓圓。人們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 祁天宗這個人自恃有才學而驕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經常隨意謾罵。下雨柴濕,他叫書僮劈開木作的神像燒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唐代時的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進士出身,屢官至右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後被李林甫所譖而被謫外任。他善詩文,有《曲江集》傳世。
  •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影響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文化反過來又滋潤著信仰。
  • 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令人驚異。千姿百態的神佛形象,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雖在佛經中能找到些文字敘述,若不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的。還有那些聞所未聞的怪異的形象,那些神奇莫測的行為舉止,那些光怪陸離的幻夢般的景象,絕非人世間所有,也不是異想天開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 莫高窟中那些刻畫神佛的雕像和壁畫,也反映了神傳的文化。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誡弟子,不但要傳播佛法,還要傳播文化知識。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認同神造人的觀點,只有近代的科學讓人相信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