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電廠被恐襲隱瞞近10個月 尚未破案

人氣 4

【大紀元2014年02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海寧編譯報導)2013年4月16日凌晨1點,加州聖何塞(San Jose)附近一座專為矽谷供電的Metcalf變電站遭槍手開槍攻擊。在19分鐘裡,共有17座變壓器遭擊中而下線。在警車到達之前,槍手悄然遁去。迄今未有人因此被捕或起訴。近日,時任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主席的威靈浩夫(Jon Wellinghoff)向媒體表示,這是一起恐怖襲擊事件。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這件事件幾乎沒有引起公眾注意。但是威靈浩夫表示,如果類似襲擊在全國範圍內發生,可以摧毀整個電網並讓美國陷入黑暗。他說,該事件是美國有關電網的國內恐怖襲擊中最嚴重的一次。

威靈浩夫說,他和很多聯邦機構、國會和白宮進行了閉門的高階層情況傳達。但是從去年到現在犯案者一直沒有被逮捕,讓他越來越擔心更大規模的襲擊可能在醞釀中。出於對國家安全的憂慮,加之電網的關鍵組成部分未能受到有效保護,他不得已公開這件事。

聯邦調查局(FBI)舊金山辦公室的發言人表示,該局不認為恐怖組織進行了去年4月的變電站攻擊。他說,調查人士仍然在「過濾證據」。但某些電力業內人士也表示了他們的擔憂,包括擁有Metcalf變電站的PG&E電力公司前副總裁莊森(Mark Johnson)。去年11月,莊森在一次電力安全會議上說,他害怕槍擊事件只是一場更大事件的預演。他說,該事件經過周密考慮和精心策劃,槍手明顯針對變電站的某些部件。

電力公司和聯邦官員一直以來都在擔心美國電網容易受到故意破壞。美國國家電網由三部分組成。過去曾發生過樹枝擊中高壓線路而引發的接連大斷電事件。2003年,一起這樣的事故讓美國東部和加拿大5,000萬民眾數天斷電。另外,電網許多重要部件處於開放空間,經常在偏遠地區,所謂的安全措施不過是監視攝像頭和鐵柵欄。

變電站是電網的重要環節。它們可以讓電力輸送的更遠,並且被用作連接不同電力線路的樞紐。變電站內的變壓器可以在遠距離輸送時提升電壓,而在到達地點將高壓電轉化為低壓。去年遭到槍擊的Metcalf正是向矽谷的民房和企業提供低壓電的變電站。

美國一共有2,000個超大型變壓器。這些變壓器不但造價昂貴,而且建造起來費時費力,因為每一個都必須訂製,重量可達227公噸。美國祇有7個廠商可以生產這種變壓器。位於匹茲堡的賓夕法尼亞變壓器公司(Pennsylvania Transformer)是其中之一。該公司稱,這樣的變壓器他們一個月只能生產10個。

2009年美國能源部在一份報告中說,如果電網的某些關鍵部分,比如超高壓變壓器受到大範圍損壞,將導致長時間停電,因為這類配件的購買週期長達數月到數年。威靈浩夫說,FERC的一個分析報告表明,只需同時破壞美國所有變電站中的一小部分,就可以導致整個美國電網失穩,讓全美國陷入黑暗。

並非所有的人都像威靈浩夫一樣悲觀。北美電力可靠性協會(North America Electric Reliability Corp)總裁高利(Gerry Cauley)表示,他不想忽略威靈浩夫描述的情景,但是即使幾個變電站下線,美國大多數人的電力供應能在幾個小時內恢復。

電力公司近幾年來一直專注於防範網絡攻擊。它們擔心黑客可以通過網絡切斷通信、關閉重要部件,從而關閉整個電網。《華爾街日報》的分析顯示,過去3年美國電力公司一共公開了13起網絡攻擊事件,但都沒有造成大規模停電。但跟網絡攻擊相比,實際攻擊威脅更大。過去3年中,共有274次針對電力設施的破壞和故意損壞,天氣相關的破壞事件更高達700餘次。

在Metcalf槍擊案之前,針對電力設施的犯罪活動大多都是偷竊金屬導線、僱員心懷不滿搞破壞以及一些獵人窮極無聊向小型變壓器和電線桿開槍。

但在海外,電力研究所(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援引美國國務院的數據顯示,從1996年到2006年10年間,與恐怖組織有關聯的輸電線路襲擊事件有2,500起,變電站襲擊事件至少有500起。對一些人來說,Metcalf事件說明針對美國電網的恐怖襲擊已經超越理論上的可能性。電力研究所高級技術總裁勞丹(Rich Lordan)說,該事件的深度和廣度皆前所未有;犯案者的動機看上去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Metcalf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威靈浩夫率隊前往加州實地勘察,隨行的有負責訓練美軍海豹突擊隊(Navy SEALs)的軍事專家。他們表示,槍手看上去是專業人士。彈殼上沒有留下任何指紋。現場有一小堆石頭,可能是槍手的偵查員留下的標記,指示最佳的開槍地點。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紐約電廠爆炸 居民區停電 6萬多人受影響
美國核管會報告:恐怖攻擊核電廠危險性低
佛羅里達大規模停電  與恐怖攻擊無關
英媒:女性自殺炸彈客可能攻擊英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