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住房市場化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

人氣 2

【大紀元2014年03月08日訊】近日,某大陸媒體在試圖分析中國住房制度的利弊時,將1980年以前的福利住房制度與此後實行「住房商品化」的情況進行了對比。在以「人均居住面積」為依據的對比數據中,我們看到1950年到1978年期間,中國人均居住面積由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而自1980年國務院提出「商品房可自由買賣」的政策以來,中國人均居住面積從1998年的14.98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2.29平方米。

以上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權威發佈。媒體順籐摸瓜,其所登載的文章根據這些數字得出了一個頗為牽強的結論,那就是中國民眾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與此同時,文章還引用了另一組商品房銷售面積從1998年到2012年增長了近10倍的數據來說明中國老百姓對住房的需求如此強烈和旺盛,而老百姓居住條件的改善,無疑應歸功於政府允許住房走入市場的英明決策。

從表面數字來看,居住面積的增加的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從市場的供求關係來分析,銷售業績的一路攀昇也毫無懸念的顯示出,老百姓對房屋居所的需求有增無減。然而,若從商品房的實際擁有對象以及面積增加是否真能改善居住條件的內在關係上仔細斟酌,人們就會發現,居住條件已然改善不過是一個虛偽的命題,且房屋變身商品、走入市場也並沒有真正讓老百姓深受其惠。

首先,「房屋銷售量」與「人均居住面積」相提並論本身就是有悖邏輯的。眾所周知,房屋雖按面積來計算價格,卻不以面積單位來出售。一個人可以買一居、兩居、一棟別墅,卻不能只購買一居中的20平米或一棟別墅中的二樓。顯然,有支付能力的便可擁有住房,無支付能力的則只能以各種方式「寄人籬下」,在房屋銷售的業績中自然是無法貢獻一己之力的。或許在實行商品房政策以前,一個家庭從單位獲得福利住房時,尚能以家庭成員為基數進行「人均」的換算。然而,在今天「有人有房、有人無房」的現實狀況下,買得起房的購買者與買不起房的旁觀者之間如何能夠實現居住面積的「平均」,這恐怕是企圖拿「人均居住面積」堵住悠悠之口的官員們應該進一步闡明的問題。

事實上,從房屋走入市場進行銷售的那一刻起,人們對居住之所的極大需求便已經開始逐漸淡出官方的視線。在「房地產」這塊巨型奶酪面前,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中共政府不再考慮需求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民生資源短缺的危機,而是將目光放在如何能讓自身在旺盛的需求中佔盡先機,牟取暴利的焦點之上。既然政府在實際關乎民眾住房問題的供需市場裡首當其衝的放棄了解決民生的責任,背離了規則的制定者不能成為市場參與者的關鍵原則,那麼可想而知,房屋買賣的受惠中就不可能出現普通老百姓的身影,尤其是在房價接連暴漲、遠遠超出一般家庭可承受能力範圍的境況下,那個從1998年到2012年增長了近10倍的商品房銷量的數據裡,就更不可能存在著更大比例的剛需人群。

隨著「蟻族」、「櫃族」、「群租」、「膠囊公寓」這些網絡新詞的出現,我們顯然可以看出,在房價居高不下的現實中,中國民眾的居住條件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被步步緊逼,幾乎陷入絕境。而在商品房銷量連續十幾年緊跟房價增長的步伐中,我們也同樣也看到了「房叔」、「房姐」之流的問世。這類人群的增長速度與房價齊頭併進,與境遇完全相反、被淪落一隅的「蟻族」、「群租」的數量也有的一拼。專制獨裁體制的庇護、親戚家眷的連帶關係以及貪腐形式的多樣化,都讓這些動輒個人擁有數十成百套房的「房氏家族」在持續高漲的房地產市場中紛紛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因此,若真要說商品房改善了居住條件,便只能拿體制內的這些「房氏家族」來搖旗吶喊,以示「安居樂業」之像。只是細分起來,他們並不能算作是布衣平民中的一員。因為商品房的問世從來都不是為了改善布衣平民的居住條件,而是為了供養和富足那些體制內的自己人。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東北地區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
70個城市未建立廉租房制度被批評
【投書】煙台退休職工代表將進京表達訴求
識破建築面積灌水的魔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