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中文使數學變容易

田清
font print 人氣: 82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09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編譯報導) 研究顯示,相對於英語,包括中文、日語、韓語和土耳其等語言使用的數字單詞比較簡單,而且表達的數學概念也比較清楚,使小孩子更容易學習數數和運算。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加強兒童的數字概念時,不同語言導致的差距越來越受到關注。最近的幾項研究發現,令人困惑的英語單詞減弱了孩子的計數和算術能力。

中文和英語在學習數學時的差異已經在美國和中國的學校被研究了幾十年。西北大學教育和社會政策學院的榮譽退休教授富森(Karen Fuson)和德州農工大學的教學與文化系教授Yeping Li,有許多這方面的著作。他們指出,中文只有9個數字名稱,而英文有二十多個數字單詞。

問題就從「11」這個數字開始。11在英文裡有特定的單字,不過中文(以及日文和韓文等其他語言)用10 – 1。這讓人容易理解每個數字在進位時的基數,並明確呈現我們用的數字系統是10進位。

而英文裡面大於10的數字就沒有清楚地帶出它的記位值,而且像17(seventeen)這樣的數字把10(teen)和7(seven)的位置顛倒,讓孩子容易混淆,搞錯成71。在練習多位數的加減法時,用英文的孩子比較難了解兩位數字是由十位數和個位數組成,也就更難不犯錯。

設計教材幫助英語學生學習進位的富森博士表示,這些看起來是小問題,但解決問題所需的更多腦力造成更多的錯誤,而且耗用記憶空間。
I
說中文的一年級小朋友在學習十進位加減法時就比較自然。當把兩個數字相加時,先把數字分解,再重新組合成十位數和個位數。例如,9加5變成9加1加4。富森博士說,這個先湊出10的方法是學好更複雜的多位數加減法的重要工具。

許多美國教師也在加強教導先湊個10的方法,而且許多州的共同核心標準也要求一年級學生用這個辦法來做算數的加減。

責任編輯:白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研究數學與棋藝的關係超過十幾年,從這十幾年研究的經驗來看,發現中文文字的創始與數學有極密切的關係。大致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來看:
  • 「臺灣愛飛揚」的團員21人歷經一個月巡迴演出,於7月25日到達紐約,並於27日在皇后區大學Colden中心演出。來自非洲馬拉威的12名非洲孩子在舞臺上表演中國功夫,還用流利的中文演唱多首中文歌曲,贏得陣陣掌聲。
  • 響應「漢字文化節」系列活動,橙縣莘莘中文學校13日舉辦「弟子規」背誦比賽。今年共有110名學生報名參賽,經過初賽淘汰,當天各組總計53位參賽者進入決賽。
  • 大紀元走訪了溫哥華東亞語言學院East-Asian Language Academy,大溫地區唯一一所中文、日語、韓語及各語種能力考試專業輔導學院,對於中、日、韓等語種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在亞裔語言環境貌似「水土缺失」的北美培養出一撥又一撥JLPT日本語能力考試、TOPIK韓國語考試,以及中文AP、SATⅡ、HSK漢語水平考試(漢語托福)等學習狀元——該院華裔生連續5年來在AP中文、日文考試中100%全獲最高5分。「東亞」學生的成功事例,對那些正為子女語言學習傷腦筋的家長也許會有所啟發,或能幫助他們了解北美文化環境與教育要求,擺好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學習的關係。
  • 【導讀】一九九零年九月,一本描寫一個美國女孩在中國三十年經歷的自傳體小說《折射》在台灣出版發行。一九九四年八月,它的英文版也在台灣問世。《折射》作者韓秀出生在美國,她有著一副西方人的面孔,會講一口地道的國語京腔。兩歲時她被帶到中國,三十二歲衝破重重阻力返回美國,三十六歲時她開始用中文寫作,迄今已經出版了三十餘部著作。她曾榮獲紐約第四屆萬人傑新聞文化獎和台北第二十四屆中國文藝協會的文藝獎章。
  • 雖然所有的文化中都有可能存在著發音混淆的情況,但是中文好像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由於中國學生是美國最多的國際留學生,所以各個大學的教師學習中國學生名字的正確發音,成了當務之急。
  • 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經常聽到的一條職業建議是「追隨你的興趣」。鼓舞士氣的演講、畢業演說和勵志書籍中都充斥著這條信息。受到喬布斯(Steve Jobs)、蓋茨(Bill Gates)和凱瑞(Jim Carrey)等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勵,我們情不自禁地想效仿他們。
  • 躺平就可以賺錢的特殊實驗,計劃時長6週,為什麼卻沒人能堅持超過一週?自由對於生命來說到底有多重要?結果令人難以置信。
  • 住校是很多剛上大學的孩子人生中一件大事,這很可能是他們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他們可能會欣然迎接新的獨立生活,也可能會對自我管理自己的生活感到焦慮。
  • 世界的許多行業中,創新和自動化無處不在,它們在奇蹟般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就是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被機器人取代,人們不得不接受再培訓或進入另一個領域。為了應對這些變化,大多數人傾向於重回校園深造,而不是考慮其他選擇。雖然重返學校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您還可以考慮學習如何進行自我教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