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讚

都市農夫夢——住阿凱迪亞豪宅的蒜農

徐曼沅

人氣 45
標籤:

文字‧攝影│徐曼沅

1941出生於臺灣,23歲隨農耕隊到了非洲象牙海岸,1973落腳中南美洲薩爾瓦多,近年因子女的緣故,吳龍格移居南加州。他的一生全奉獻給了耕作,對於吳龍格而言,這些其實很簡單──在不可能的環境中,運用雙手與智慧種植出豐碩的果實與希望。

水泥地裡的經濟農耕

吳龍格憑藉自己在農耕隊二十餘年的工作經驗,突破氣候和土壤限制在南加州種植亞熱帶的水果。這位大半生離鄉背井、皮膚黝黑的老人,似乎將所有的思鄉情緒化作辛勤汗水,灌溉於泥土中,舉凡蓮霧、芭樂、楊桃、龍眼,這些臺灣常見的水果,都在他的巧手下茁壯成長。

因總是聽到周邊朋友們感嘆吃不到臺灣便宜又香甜的水果,突發奇想的吳龍格決定自己動手種種看。他在自家工廠的水泥地停車場上挖洞,埋下土壤,一開始就選擇了芭樂、蓮霧這些幾乎無法在加州成長的水果,多年的農耕隊經驗讓吳龍格胸有成竹。

吳龍格表示,因南加州屬地中海型氣候,不僅日夜溫差大,冬天乾冷的氣候極不利於熱帶蓮霧的生長,他從樹苗開始培育,換盆、修枝、施肥、灌澆,發展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獨特種植方式,運用「滴水灌溉」法,在樹苗旁安置水管,設置滴水器,讓土壤保持濕潤,成功培育出個大飽滿、汁多味甜的蓮霧。

但吳龍格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成績,他開始著手種植葉菜。吳龍格在工廠圍牆周圍種上了地瓜葉,因圍牆擋住了強風,地瓜葉孕育茁壯,成為工廠獨特可食用的綠色景觀。

日出而做 日落不息

一開始只是自用、分享好友的蔬果葉菜豐收,讓吳龍格種植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四處尋覓可以種植的土地,從自家後院進而到朋友的後園,最後一天要跑四、五個地方,今年已74歲的吳龍格仍常常工作到凌晨一點。

日出而做,日落不息,今年已74歲的吳龍格仍常常工作到凌晨一點。(徐綉慧/大紀元)

因為中午太陽太大,吳龍格除了早起工作,晚上也開著燈除草、施肥。過去他在中美洲有十公頃的香蕉園,現在,他開發種植數十種蔬果,工廠、菜園好幾個地方來回跑。

與一般人退休後將園藝、種植視為休閒消遣不同,吳龍格兢兢業業的莊稼人天性讓他反覆琢磨,將耕種視為一種志業,除了找來墨西哥裔的臨時工人幫忙,還自己動手研發、製作省力不傷作物的除草工具,還聘請了來自中國的阿賢當左右手。

吳龍格在天普市(Temple City)農夫市集(Farmers fair)的攤位,助手阿賢忙地不亦樂乎。(徐綉慧/大紀元)

儘管吳龍格一生的種植經驗豐富,但在南加州開墾也遇到了難題。在阿卡迪亞(Arcadia)市的菜園,但到了冬季,飽受霜害,葉菜受不住寒凍,A菜、芥菜心受霜後都不能食用。但這些有機蔬菜可都沒浪費,吳龍格將這些受霜害的葉菜用來餵雞,這些雞隻在農田裡自由奔跑、生長,所下的蛋特別營養,橙黃色的蛋黃又大又香。
吳龍格將受霜害的葉菜用來餵雞,這些雞隻在農田裡自由奔跑、生長,所下的蛋特別營養。(徐綉慧/大紀元)

培育蒜苗 掌握商機

吳龍格和助手阿賢搭起苦瓜棚、絲瓜架,在阿卡迪亞的百萬土地上拓展出自己的富農夢。鬱鬱蔥蔥的一片片菜園,豐收的白菜、龍鬚菜、菠菜、蘿蔔、佛手瓜……。吳龍格堅持使用有機肥料,買了馬糞、雞糞自製營養土;收成後,保留植物種子,留待明年培育、改良;堅持自己人工除草,細緻的利用每一分自然資源。

吳龍格發現在氣候宜人的南加州,亞裔烹飪時喜歡使用的大蒜卻要從中國進口,更少有美國農民種蔥。吳龍格動起了生意腦筋,掌握商機,著手大面積種植蒜苗與蔥。據吳龍格所說:「蒜越冷越開花,就像梅花。」他在阿卡迪亞小面積種植的園子,一次就可採收三百磅蒜苗,他預估自己今年冬天可以收穫五千磅蒜苗。

許多人認為耕作又苦又累,但對吳龍格而言,耕作不僅可以保持勞動身體健康,作物豐收的喜悅更是可貴。在南艾爾蒙地(South El Monte)區域不受霜害影響,吳龍格打算在那種植更多作物,因為雞不喜歡蒜的香味,所以可以自在的在田裡漫步,是天然的除蟲幫手,吳龍格善用自然之間的關係,讓土地耕作更有效率。

吳龍格每周末都會到天普市(Temple City)的農夫市集(Farmers fair)販售自己種植的作物,廣東人喉嚨發炎煲佛手瓜湯,在他的攤位就可以買得到佛手瓜,龍鬚菜、紅肉火龍果還有臺灣的四季水果應有盡有,三顆雞蛋一塊錢,往往供不應求。吳龍格和助手阿賢兩人忙裡忙外,儘管辛勞,卻樂此不疲。◇

責任編輯:吳明

相關新聞
雲林縣啟動大蒜外銷 保障蒜農收益
大蒜價格崩跌  農委會出手助蒜農
來來豆漿幫蒜農過難關 喝豆漿送大蒜
神奇妙蒜  農糧署推廣國產蒜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