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開墨累河岸旱季坍塌之謎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3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曉瀟澳洲阿德雷德編譯報導)科學家現已明確知道,在過去10年裡,南澳墨累河下游為甚麼在乾旱期間會有大面積河岸坍塌。

據澳廣新聞報導,大約5年前,距離墨累河橋不遠的長島碼頭的河岸坍塌,3輛車連同一隻寵物貓墜落河中。

來自阿德雷德和悉尼各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了最新結果。乾旱期間,墨累河水位大幅下降,約低於海平面1.5米。河岸不是變得乾燥和堅固了,而是由於地下水的原因變得更重、更容易坍塌,因為當河道中的水量減少時,河岸缺少了支持,於是容易發生坍塌。

科學家在坍塌最嚴重河段的河床還發現了深洞,這是在一定時期內由於水流改向而造成的。悉尼大學副教授哈勃(Tom Hubble)表示,以前把這種坍塌歸咎於洪水而不是乾旱。他說:「通常情況下,河岸會在洪水高峰期或水位下降期間坍塌。在水位降至正常水位的過程中,如果水位迅速下降,大面積河岸坍塌便會發生。當河水水位僅僅降至低於河水浸區平均水位一到兩米時,正常河岸土壤中水位的降低不會導致此類坍塌。這使我們費解。但是再深入約半米後,河岸幾乎完全是粘土或泥,其中的水份一點也沒有排放到水道中。」

哈勃教授說,在阿德雷德東南部Wellington地區曾經有一個湖,湖中的粘土被認為是現在構成墨累河河岸的粘土。他們對此很感有趣,因為這並不是他們所期待的結果。他說:「我們所期待的是找到一個正常蜿蜒的河水浸區系統,而我們所發現的卻很不一樣。」

科學家認為,河床基巖改變了河水的流向。哈勃教授表示,河床中的空洞是由於伸出河床的基巖改變了水的流向而造成的。突出的基巖使河道變窄,加速了水流速度,造成河床出現孔洞。這些基巖造成猛烈而不穩定的水流和沖刷孔洞。

該項研究始於2011年,在這之前的幾年是嚴重的乾旱年。科學家採集了許多土壤樣本,並使用聲波技術繪製了河床的深度圖。這項聲波技術與在印度洋用來尋找失蹤馬航370航班使用的技術類似。

調查結果目前仍處於草案階段,不久將會被提交給阿德雷德Goyder研究所水研究部。Goyder研究所是一個與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3所南澳大學和南澳政府有夥伴關係的機構。

南澳水務廳的布朗(Richard Brown)期待著報告的終稿。他說:「如果水位再次降低,這一科學資訊將對未來的風險評估極具價值。」他表示,墨累-達令流域計劃已經完成,該計劃確保南澳獲得流入墨累河的足夠水源,希望未來水量會有比過去更為可靠。

在未來幾年裡,科學家們打算更大範圍地測繪墨累河下游,從Wellington到位於Blanchetown的一號閘,檢查更多容易發生河岸崩潰的地區。

由於過去10年的乾旱,坍塌的危險仍然存在,墨累河附近的兩條公路被關閉——墨累橋附近的Riverfront路和Mannum的East Front路。水務廳稱,2008年至2011年間,河岸總共坍塌了35次,其中一些是較小型的,但一些是噸量級的大滑坡。

責任編輯:陳紫雨

相關新聞
浪費或致墨累河下游削減水配額
南澳立法解決墨累河過度用水 獲聯邦議員支持
墨累河治理延至2019年遭抨擊
墨累河治理新草案 南澳各界擬協力抵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