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閣:因果報應的速度(二)

——品讀《群書治要》

人氣 29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3月31日訊】在《群書治要》中,記載了大量的有關善惡、禍福、因果的言論,記載翔實、引人思索。《群書治要.尚書》中講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意思是:順從正道則吉利,跟隨忤逆則凶險,其效應就像影子和實體、回聲與音源一樣。「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上天對行善者,會賜予各種吉祥;對作惡者會降下給各種災禍。

在《群書治要.漢書》中節錄了於公的故事,說明善有善報的思想。於定國是東海郡人他的父親於公是東海郡判決案件的官員,判決案件很公平。凡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對於公所判決的案子都無任何怨言。郡裡為了表彰於公建立了一個祠堂,名曰「於公祠」。於定國少年時跟隨其父學習律法,後來官至廷尉(相當於現在的副國級或省部級)。他判處疑案持法公平,務求做到哀憐鰥寡之人,罪證有疑點時就從輕處理,格外保持詳察謹慎的心態。當時朝廷上下都稱讚他:「張釋之做廷尉,天下沒有人受冤;於定國做廷尉,百姓也自認為不受冤枉。」於定國被遷升為御史大夫,後官至丞相。

當時,於定國的父親所住的巷子門壞了,同鄉的百姓要為他修整,於公對鄰里說:「稍微把巷子的門修得高一些,以便能讓四匹馬拉的高蓋車通過。」於公之所以這樣說,是因他辦案心中無愧,心小謹慎,不冤假錯判。因此當時修門時,他就斷定後世子孫一定會興旺發達。事實發展果真如此,他的兒子於定國做到丞相,兒子於永為御史大夫,幾代人都封侯傳世,於家大富大貴聲名顯赫,都是源於祖上積累的福德所致。

《左傳》記載,魯宣公四年,若敖氏與楚國王室發生了重大的衝突,若敖氏族人叛亂。因此楚莊王消滅了若敖氏。斗子文的孫子克黃官拜箴尹,出使齊國,返回時途經宋國,聽到了國內動亂的消息。傳遞消息的人說:「不可以再回到楚國了。」箴尹說:「廢棄君主的命令,有哪個人會接受我呢?君主就等於是上天,難道可以逃避天嗎?」於是克黃就回到楚國覆命,並且把自己綁起來,到刑官那裏去投案。楚莊王想起以前斗子文治理楚國的功勳,於是就對群臣說:「子文如果沒有留下後代,我們用甚麼來勸人為善?」於是讓克黃仍舊擔任原來的官職。楚莊王消滅若敖氏,而克黃作為若敖氏的族人,沒有被誅殺,而且還擔任官職,原因就在於克黃的祖父斗子文在楚國做令尹時(令尹,是春秋時的最高官員,相當於國家總理),由於他一心為公,積功累德,這些福德能在重大的災禍中庇護、蔭福子孫不受牽連。

斗子文做楚國令尹時,上任之初就以自家的財產來資助楚國,後世稱之為「毀家紓難」。在擔任令尹的二十餘年,曾兩次去職,也從不報怨。由於他體恤百姓,常常用家財自助楚國,在他去職後,家裏都沒有留下積蓄。後來成王要增加子文的俸祿時,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給他增祿,他才返回朝廷任職。有人對子文說:「人活著就是求個富貴,但你卻逃避,為甚麼?」他說:「當政的人是為了庇護百姓,百姓的財物空了,我卻得到了富貴,這是奴役百姓來增加我自己的財富,那我離死亡也就不遠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貴。」所以到楚莊王時,滅了龐大的若敖氏家族,但只有斗子文的後代倖存下來,官居原職,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於公和斗子文的故事,也可以說是善有善報的最好例證。因此,宋朝的司馬光講過一段話,他說:「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當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古今父母都愛護自己的子女,比較古今愛護的方式,古代的積德蔭福,不僅能更好的庇護後代,也不會致使家道過早的衰敗。因緣果報的思想能傳遞幾千年,並在實踐中切實彰顯,可見善惡之報並非空談,而是古代先賢對於人道天道的領悟,留給子孫真正避禍趨吉,保守富貴的人生至寶。類似於公、子文的例子,在古代書籍上還可以找出很多。史書之所以大量記載,廣而告之,並非把因果當作迷信的東西來傳遞,而是確實出於為了福祉後世子孫,告訴人們富貴的來源。現代人嚮往主流社會的富貴,古人何嚐不是如此?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因果報應實錄:驢報夙怨
因果報應實錄:草菅人命 罪責難逃
吉林男子車禍瞬間的神奇經歷
【楊寧】祖墳風水好 周永康家族成員下場為何不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