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神醫華佗千秋享祀

作者: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
font print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 ,

《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相傳是名醫扁鵲的著作。唐代大詩人,兼道士、醫家王勃,在為其作序時寫下一段話:「《黃帝八十一難經》,是醫經之祕錄也。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歷九師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湯,湯歷六師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歷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歷六師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歷九師以授華佗,華佗歷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曹夫子諱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蓋授黃公之術,洞明醫道,至能遙望氣色,徹視腑臟。洗腸刳胸之術,往往行焉;浮沉人間,莫有知者。」

秦越人就是扁鵲,同時也說明了華佗是黃帝醫道的正宗傳人,而曹夫子曹元就是王勃的老師,王勃自己也是正宗醫道傳人之一。

東漢末年誕生了三位名醫:華佗、董奉與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後漢書》及《三國志》都說華佗年近六十,仍保壯容,「時人以為仙」。沛國相陳珪舉為孝廉,太尉黃琬辟舉為太醫,華佗皆不為所動,於鄉村行醫,醫術精湛,名氣漸大。

《三國志.魏書》記載,廣陵太守陳登食用生魚片,病發寄生蟲而重病,華佗將其治癒,並預言三年後會復發。但三年後華佗不在,陳登果發病,不治死去。

曹操圖像(維基)

曹操頭風嚴重,時常頭痛欲裂,召華佗至左右,說要開刀方能治癒,曹操大怒,將華佗禁錮獄中,荀彧向曹操求情不許,華佗欲將《青囊書》贈獄卒以報答照護之恩,然獄卒懼曹而婉拒,華佗含恨將其燒毀。後曹操重病,想起華佗,但華佗已死在獄中,後曹操也病死。

華佗的傑出貢獻讓歷代騷人墨客讚頌不已,如安徽亳縣華佗庵有聯云:「漢獻之時,恨未醫國,神農而後,賴有傳人。」亳縣華祖庵內的自怡亭有聯云:「自是閑雲野鶴,怡然流水瑤琴。」華佗到處行醫,不受羈絆,足跡遍及徐、豫、青、袞,走遍天下,醫遍天下,如閒雲野鶴般自在,怡然自得。

華佗弟子吳普為廣陵人,廣陵是現在的揚州。在華佗去世後,吳普在揚州修了紀念塚,以祭祀華佗。有佚名者撰聯曰:「元龍幣聘以來,澤被廣陵,到此日青囊未燼;孟德頭顱安在?煙消漳水,讓先生碧血常新。」元龍指的是廣陵太守陳登,當其患蟲病欲死之際,延請華佗救其一命,百姓感戴恩澤,祭祀不絕,香火綿綿,而將曹操之死反襯華佗的偉大,碧血常新。

位於安徽合肥的安徽中醫學院的華佗塑像(維基)

通縣,在今北京市通州區,有一華佗祠,其有聯曰:「妙施仁術,歿而失其傳,雖五禽之戲猶存,奈餘卷殘燒,傷心獄吏;恥附權奸,死亦得其所,彼一世之雄安在?看千秋享祀,稽首醫王李小湖題通縣華王廟。」

曹操能容狂生禰衡,竟不能容大醫華佗,後世讚華佗死得其所,千秋享祀。湖北蘄春縣青龍庵華佗神像有聯曰:「孟德果河心,竟令祕笈燒除,古鄴東西,九地難逃冤鬼債;先生原不死,試看瓣香頂禮,大江南北,千秋猶乞活人方。」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還是行惡,這是很關鍵的......
  • 韓琦面對小人仍能用誠心對待,淺淺與之交往,但是不會身陷其中......
  • 捨棄一些名利之心,你會體會到你獲得了更大的快樂......
  • 鼎力三足曹孫劉 神州大地擺戲台 天時曹操威名顯 地利孫權立不敗
  • (大紀元工商訊)人為甚麼會生病?疾病是外來的嗎?還是由機體內因引起?如果是外來的,如何防範?如果是內因引起,如何調理和預防?
  • 肝開竅於目,淚為肝液,凡眼淚的問題大都與肝有關。迎風流淚,是肝氣的收斂不足;淚眼汪汪,不但是肝收斂功能不好,更是肺氣不足,無法通暢水道的緣故,也有些是淚囊阻塞;乾眼症,是肝血不足,又陽氣虛所致。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