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德為上 不記宿怨

作者︰清言
font print 人氣: 191
【字號】    
   標籤: tags:

萬全,字全仁,號密齋,是明朝著名醫學家,生於弘治十一年,今湖北羅田縣人,他不僅醫術高超,其醫德更是令人欽佩,他為人寬恕,不計舊怨,對於同自己有舊怨的人一視同仁,竭力救治。

萬全早先與同鄉胡元溪不和。後來,胡元溪四歲的兒子得了疑難病症,咳嗽、吐血,胡家遍訪名醫,治了八個月都不見好轉。無奈之際,只好來求萬全。

萬全「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立即去為胡元溪的兒子診病。經過診斷,萬全告訴胡元溪,說其兒子的病他可以治癒,只是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經過萬全的處方治療,孩子服藥五劑後,病症減輕了一些。

可胡元溪始終對萬全有戒心,認為自己與他有怨恨,心想他一定不會用心治療自己的兒子,並且懷疑萬全治療需要的時間太長就是證明,於是另換了萬紹來醫治。

有人勸萬全:「他不用你治,你走就是了。」萬全說:「他只有這一個兒子,除了我沒人能治好他的病,我走了他就不會再去找我了,如果耽誤了孩子的病,雖然不是我殺的,也是我的過失啊!」

萬全還說:「我要留下來看看其他醫生是怎麼診治,如果診治得當我就走,如果診治有誤我一定要阻止他,實在阻止不了,我再離開也不遲。」

在看了萬紹的新處方後,萬全認為並不合適,如果孩子服了會有生命危險,於是誠懇的指了出來。可萬紹並不接受,固執己見,胡元溪也在一旁附和不聽。萬全嚴肅的對萬紹說:「我是為這個孩子擔憂,不是妒嫉你啊!」

萬全最後見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不忍見死不救,臨行之際,再次撫摸著孩子的頭說:「先少吃些,可憐如果疾病再復發時可怎麼辦呢?」

孩子在服藥一小杯後,果然如萬全所預料,病情再次復發並加重。孩子哭泣著說:「我吃萬全先生的藥好些,父親請這人來是要毒殺我。」

胡元溪至此方才開始後悔,只好負疚再次來請萬全,萬全一點都沒有計較,對他說:「早聽我的話就不會現在後悔了,要我診治必先去嫌疑之心,誠心託付給我,給我一個月時間。」

自此胡元溪完全將孩子託付給萬全診治,萬全只花了十七天,便使孩子痊癒,胡元溪一家對他感恩不盡。◇ #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外出真相調查十七天後回到家(編者註:十一月二十九日能夠從警察的眼皮底下離開北京,最後得以完成長達十七天於遼寧、吉林、山東三省的調查,高智晟感謝上天賜予他這次機會與知道真相後得到的力量。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今天是我向胡錦濤、溫家寶寫了反映殘暴的地方政府非法迫害自由信仰者的公開信發表的第三十五天,也是中國政府開始非法用下作的流氓手段二十四小時盯守、貼身跟蹤我全家的第三十三天。
  • 台灣藥學博士林威宇(Wei-Yu Lin)自幼患有哮喘與鼻敏感,求醫問藥沒有效果。本以為一生無法擺脫病痛,然而,在他26歲的時候卻迎來了轉機。
  • 香港彩瓷業界泰斗徐淼於2月15日辭世,享壽105歲,是港彩輩份最高、最年長的瓷繪名師。徐淼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繪瓷部主任畫師,師從港彩名師謝中吾,擅長繪山水彩瓷,為道風山繪製作品無數,在雲水堂繪製圓形巨幅壁畫時已八十多歲。香港陶瓷研究會會長嚴惠蕙2月24日凌晨在該會社交媒體專頁發表悼文《追念徐淼先生》,回顧徐師傅生平。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在這裡,我首先要對那些被廣東省委、省政府血腥槍殺的無辜同胞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對那些死難同胞的親人表達一個公民的慰問和聲援!同時,對廣東省委、省政府兇殘殺害我們善良同胞的野蠻暴行表達我最強烈的抗議!強烈要求最高當局遵從文明社會公認的基本準則,懲辦兇手及責任者,撫恤死難者家眷!
  • 「他的整個成長過程、經歷都帶有傳奇色彩,而且非常驚心動魄。」新書《高智晟──中國的良心、勇氣與脊樑》的作者韓亦言如此嘆道。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你們千萬不要再低估今天中國人民的思考力量,回到正常人的心態上來思考、來面對今天的問題。今天中國的問題,再也沒有拖下去的條件啦!壓制我高智晟不足道,但企圖持續以無道之法壓制天理,終必為天理所滅。
  • 高智晟承傳了母親的善良、勤勞和堅忍。他做律師,常常是免費為最底層窮人打官司。他走在燈火輝煌的大街上,心想著那些還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所以他告訴妻子,「我覺得我跟這個社會是隔開的,我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因為我掙的錢越多,我的當事人的苦難越多。」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在能坐下來向兩位同胞問好之前,為了關注另一群我們共同的同胞——法輪功自由信仰者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再次遭致系統的、大規模的、有組織的非法迫害的真相,我去了北京以外的一些地方,度過了幾天「作賊般的日子」,是為外界傳聞我「失蹤」的原因。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