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韓劇《同伊》育王子之道 新唐人重播

作者:文謙
font print 人氣: 1699
【字號】    
   標籤: tags: ,

當年康熙大帝時,眾皇子清晨三時即起,誦經史、習書法、練騎馬射箭和武藝,整日文武皆習,直到晚七時,累月經年,寒暑無間。

三百歲月,悠悠已逝。帝苑古風,杳然難尋。所幸有韓劇《同伊》的出現,栩栩如生展現了幾乎在與康熙同時代的朝鮮肅宗(1661年-1720年)年間,朝鮮王子們接受王室訓育的情境,依稀間可覓當年的中土之邦和一衣帶水之鄰邦的教化民情。
看著劇中朝鮮王子手捧漢文古書《大學》、《中庸》、《四書》、《五經》等,晨吟暮讀,品味其中一段段故事中所傳達的培育王子之道,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啓發和參照。

值《同伊》日前正在由新唐人電視臺全美重播之時,且已播映到了小王子們的成長精彩片段和正義力量漸漸勝過惡勢力的劇目,寫出自己的點滴感受,既緬古風,亦饗來者。

習《四書》去鄉間嘗果 曉王者之道

肅宗嬪妃崔淑儀(俗名同伊)所生的小王子延礽君,即未來的英祖大王李昑,初見仁顯王后的問候語中,包含著《禮記》中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如:「好久不見」,「昏定晨省」,「別來無恙」,「祝玉體萬安,夏暑平安!」 。

七歲的小王子在父王肅宗和眾王子師面前,吟誦《中庸》、《大學》章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書中的教誨,小王子是這樣領悟的:「若有所喜好或享樂之物,也就無法做到平正,若心裡有所憂患,也就無法做到平正。」
肅宗看到小王子的天賦與悟性,驚喜抱起王子,跳起來:「這孩子可不是普通的靈通而已,是個天生的仙才。是啊,你像極了我啊! 」

劇中以兒童的背誦引用和宮廷訓育禮規,詳細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諸多的詩句和掌故。有一幕描寫的是同伊在監察院考試中,背誦出:「萬物立立(字,雙立,音,並Bing)育而不相害,道立立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 後來,小王子延礽君也在另一場景中背誦了《中庸》詩句:「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小王子的老師帶他去鄉間摘藥草、尋橡子,看到貧困小朋友,小王子慷慨將一天辛苦所摘全都送給了小朋友們。他的老師欣喜看著小王子的善心善行,繼續讓小王子親嘗苦味的橡子,教導他:「王子殿下,請記住你舌尖上的苦味,那是百姓們經歷苦難時所流下的苦澀的淚。」

劇中多處體現了王子老師潛移默化讓小王子熏陶於大自然的廣博知識和對普通百姓的關愛,不僅培育小王子的聰慧仁愛,更言傳身教他未來體恤百姓疾苦的王者之道。

兄弟情真

世子(相對在中國是將繼承王位的太子)李昀(即未來的景宗大王)和小王子延礽君在一同學習的過程中,兄弟之間培養出了真情和信任。他們一同偷偷出去宮外遊玩耍,回宮後面對可能的王室法規責罰時,世子和小王子為保護對方,都爭著承擔責任,兄弟情真。他們的父王看到他們之間的如此關愛,也是喜不自禁,因為那是為人父母最願意看到的。

兩小兄弟的情真無隙,也令人看到,即使張禧嬪個人多次陷害崔淑儀同伊和小王子,但張禧嬪在世子殿下前,還是注重口德,沒有在孩兒前傳播是非。在能夠見到兒子的時間中,她沒有灌輸個人好惡和心懷仇恨,從而使得世子本性純良,和其他王子兄弟間情誼深厚。雖然張禧嬪後因罪被皇上賜死,但肅宗不改對世子喜愛,還是將王位傳給了景宗。

父母在兒女面前的自持和修口,傳播正面和高尚行為與規範,不傳播自己所遇或所累的勾心鬥角和名利相爭,使得年少後輩心懷聖賢,維護他們的高尚德行從而守住福分,是否也啓發當今的父母和長輩,借鑑自己的言與行?

王后王子對國家的承擔

仁顯王后建議,讓天才小王子去世子侍講院接受訓育。事後得知,她已先得知世子無法傳後嗣的事實。仁顯王后找到崔淑儀同伊,沒有講出實情,但表達出希望同伊有思想準備把天才的小王子培養成爲君王。在這件事的前後安排中,她不怕被宮廷勢力所害,在她病危之際,表達的是希望盡一份王后對國家的責任。
在世子殿下看到自己的生母張禧嬪因爲怕威脅到他未來的王位,竟要將心愛的弟弟小王子與其母同伊趕出宮時,主動找到父王陛下,告訴他自己得的病是無法傳後嗣。他對母親張禧嬪說:「我應該考慮的是這個國家的未來。」這份坦誠的德行令人尊敬,也許就是這坦誠和德行,是使他繼續被立君王的原因之一吧。

王室成員, 擁有一國之高地位和尊榮,同時也有其至高責任和義務,所思所念首先應履行對國家的職責。韓劇《同伊》的編劇,在可能面對的得失一切的考量中,細緻展現了傳統王室成員和忠臣們對國家安危責任的承擔。

坦誠講真話的尊貴

雖無法考證所有的行為細節,但韓劇《同伊》的編劇在劇情和對白中,再一次溶入純正理念,令當今的我們都時有相關的共鳴和感悟。其中有多次面對生死攸關的巨大選擇之前,對誠實和人品的對比展現。

張禧嬪爲得到清朝的世子皓命,而將韓國國寶級文物《滕閣類抄》偷盜送出。當證據確鑿幾乎無法掩蓋時,肅宗希望她對他講真話,「哪怕所做的無法掩蓋,但我至少內心可以原諒妳。」即使如此,張禧嬪仍是掩蓋,堅持說自己:「我沒有做任何錯事。」

而與她對應的是,同伊意外得知因殺貪官污吏也被追殺的人是兒時的同伴小狗子,希望能幫助送他上船逃離遠走,卻陷入被張禧嬪有意安排的構陷中。當肅宗出現時,她沒有掩蓋,誠實講出全部是自己的錯,別人是無辜的。即使當肅宗龍顔大怒,她甚至沒有解釋當年父親無辜被害的實情。回到寳慶堂時,她不想牽連到宮女,命她們都離開自己,由她一人承擔。

其實當時肅宗希望她緘默,從而能保護她,但她看到肅宗多年點滴建立的威信會因此受損,她堅持自己站出來講出實情,平靜接受宮廷訓規的處罰。 在面對可能一無所有的孤寂一生和即將離宮之時,她沒有抱怨,只是雙手平放額頭,向大殿方向行大禮,遙向肅宗告別,歉疚因爲自己的錯讓陛下痛苦。

誰都不可能不犯錯,兩相對比,能坦誠自己的錯,坦然面對自己應有的承擔, 還心懷歉疚,心繫他人,那份正直和純正,真的令人感受到心靈高貴的境界。

有比名利更珍貴的幸福

當曾權傾一時的張禧嬪,罪業被一一揭穿後,最終被皇上賜死,而皇上要立同伊爲王后時,同伊放棄了,說道:「這是唯一的方式結束災難,張禧嬪一生中被野心驅使,因爲禧嬪可以成爲王后,這是很多人被傷害的原因。如果我淑儀成爲王后,災難的循環就將開始。」

同伊說:「因爲有比這些更寶貴的,陛下。有比得到地位權力更珍貴的, 請不要讓我失去這些,請讓我保護那些更珍貴的一切,那些比名利更珍貴。」

同伊在後來回應叛臣張武烈的疑問時說:「我不會後悔讓權力從手中放掉, 也許你會覺得我傻……」「追逐野心、背叛,以後血債以血還,但這不是人生的一切。有更多人不是踩著別人的,他們同別人分享,素昧平生也擁抱,有更多人認爲這是幸福之路。」

「你認為王宮的規則是充滿政治傾軋,我不認爲,我會讓大家看。」 「有可能在王宮得到什麼,但不是用那些方式。」

在以王室人物為主角的宮廷劇中,韓劇《同伊》的編劇留下了遠播世界、教人受益的正面典範。觀賞其中正與惡力量的長與消,彷彿也在鼓勵人們秉持正直、善良、包容,善惡自有天報,從而逾越人生的各種誘惑和風浪。

身為華裔後人,感謝《同伊》,連同《大長今》、《海神》、《醫道》等傳統韓劇,尊重再現傳統道德文化和規範禮儀,像在神州中土的傳統道德瀕於失落之時,幫助今天的華裔後人細緻真切感受先人遺澤,儘快找回上天賜予神州的精神寶藏,復興上天曾眷顧並留給世界的神傳文化。

韓劇《同伊》日前正在由新唐人電視臺全美重播,週一到週五,美東頻道時間為東部下午四點、美西頻道時間為西部下午三點,每集一小時。也可造訪新唐人網站 http://www.ntdtv.com,點擊左上角「直播」進行觀賞。 ◇

責任編輯︰古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0月12日,60集MBC歷史劇《同伊》將要落下帷幕,女主人公韓孝珠連中秋假日都要獻給劇組繼續緊張的拍攝。
  • 談到歷史宮廷劇,不免讓大家想到的就是政治鬥爭、後宮爭寵、善與惡的對抗等,似乎也反應著現代社會的狀態。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