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堪比古希臘詩人

人氣 942

【大紀元2016年10月13日訊】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不是頒給小說、詩詞或短篇故事的文學家,而是出乎意外地頒給75歲的美國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得獎原因是「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中,創造新的詩意表現手法」,作品堪比古希臘詩人。

這也是美國睽違20多年首次獲得文學獎,上一次是1993年獲得這項殊榮的小說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長薩拉‧達紐斯(Sara Danius)讚譽迪倫是英語語系的偉大詩人,並將之與希臘詩人相提並論。她說:「如果你回顧2500年前左右,你發現荷馬(Homer,古希臘的遊吟詩人)和薩波(Sappho,古希臘女詩人)寫的詩詞,是被人們融入表演和配上音樂的,今天迪倫的作品也是如此。」

鮑勃.迪倫(Bob Dylan)(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鮑勃.迪倫(Bob Dylan)。(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雖然迪倫不是傳統的文學作家,但達紐斯稱讚他在創作50多年中不斷地重塑自己,是「一個美好的典範,非常真實的榜樣」。

迪倫1941年5月24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市(Duluth)出生,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 少年時期就在樂隊演奏,追隨現代派詩人和民俗音樂家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

剛出道的鮑勃.迪倫(Bob Dylan)。(視頻截圖)
剛出道的鮑勃.迪倫(Bob Dylan)。(視頻截圖)

雖然生於猶太家庭,但迪倫是基督教徒,曾發行幾首具有宗教啟發靈感的歌曲。他在1959年自明尼蘇達大學輟學後,聽到哈里‧史密斯(Harry Smith)1952年彙編的《美國民俗音樂選集》(Anthology of American Folk Music),對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影響很大。

迪倫1961年搬到紐約,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俱樂部和咖啡館表演。1962年與唱片製作人約翰‧哈蒙德(John Hammond)簽了首張專輯《鮑勃迪倫》的合同。

1963年,22歲的迪倫參加「為工作和自由向華盛頓進軍」(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民權運動,並在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發表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前演唱了數首歌曲。

2011年4月迪倫在北京的首場演唱會海報。(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2011年4月迪倫在北京的首場演唱會海報。(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從1962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早期大多數著名作品包括《隨風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和《變遷的時代》(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成為當時美國民權運動的主要歌曲,反映那一代民眾的心聲。

1960年代中期迪倫開始從原先的民謠風格轉型,開始引領美國流行和鄉間音樂的風潮。

迪倫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單冠軍。他的唱片總銷量已超過1億,也讓他成為暢銷音樂藝人之一。迪倫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舉辦「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

作為一個唱片藝術家和表演者,迪倫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藝生涯為核心,但他的最大貢獻被普遍認為是他的作詞。

迪倫獲得無數獎項,包括葛萊美獎、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等。2012年5月,奧巴馬總統頒給他自由勳章。

2012年奧巴馬總統頒給迪倫自由勳章。(MANDEL NGAN/AFP/GettyImages)
2012年奧巴馬總統頒給迪倫自由勳章。(MANDEL NGAN/AFP/GettyImages)

達紐斯推薦不熟悉迪倫作品的人,可以先聆聽他1966年的專輯《Blonde on Blonde》,因為他在這個專輯充分展現了多方面的才華。#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諾貝爾文學獎 延至10月13日揭曉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法英荷3學者共享
諾貝爾化學獎報導為何突遭刪除?
諾貝爾和平獎落哥國 唐獎得主神暗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