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廠遺址蛻變 文化創意基地新生

人氣 692

【大紀元2016年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佔地5.6公頃,前身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中酒廠」。91年全區登錄為歷史建築,舊酒廠得以完整保留。98年底以「台中創意文化園區」之名慶成開園,100年更名為「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舊台中酒廠由製酒工業遺址活化新生,蛻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展基地。

唯一一家公辦公營的文創園區 應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籌備的1916文創工坊,已於2016年7月16日正式開幕。(鄧玫玲/大紀元)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籌備的1916文創工坊,已於2016年7月16日正式開幕。(鄧玫玲/大紀元)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籌備的1916文創工坊,已於2016年7月16日正式開幕,規劃整個文創工坊籌備計畫的台中科技大學設計服務中心主任洪祺森博士,他談到他主導的這個計劃不同於其它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全台五大文化創意園區,包括華山、台中、花蓮、嘉義及台南,除了台中文創園區還沒有完整規劃完畢,短期內只將閒置的空間外租給其他單位辦活動外,還沒有開啟文創的營運模式,然而反觀已經營多年的四大文創園區,有許多被大眾詬病的現況,因為大部分是以ROT 或OT的經營模式,外包給企業單位去營運,造成大量餐廳業者進駐,商業化的情況非常嚴重,因為大多都在做產品銷售,有如一個文化品牌的百貨公司。

因此,唯一一家公辦公營的台中文創園區,應該扮演甚麼樣不同的角色,怎樣形成台中特色氛圍?這就是洪祺森要認真思考的方向。

經營方向:「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教育」

洪祺森與台中文創園區發展推廣中心的成員們決定往「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教育」這個方向經營。(鄧玫玲/大紀元)
洪祺森與台中文創園區發展推廣中心的成員們決定往「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教育」這個方向經營。(鄧玫玲/大紀元)

為了這個特色氛圍的營運目標,洪祺森與台中文創園區發展推廣中心的成員楊千慧、楊雅婷、王俐文三人,開始深入台灣中部各鄉里做實際調查,又與這方面的專家學者經過多次討論後,他們決定往「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教育」這個方向經營,為了讓這個目標能更具體實現,他們決定採取「前店後場」這個運作模式,也就是對於每個進駐的業者,他們都要求店面設計的空間是:前面是販售商品的店面,後面是生產的場域。進駐的業者除了有展售的店面,還必須闢出開設教學課程的空間,也就是除了產品銷售,更講求文創傳承,讓每個業者都能啟動教學模式,真正把他們的技藝傳承給年輕的世代。

「以工換技」計畫 達成全台灣最大實習基地

有了確定的方向後,洪祺森博士與他的團隊規劃出不同的教學課程,有低階的親子生活體驗,可讓國小的小朋友與父母同來學習手作美學課程;而高階的技術學習課程則適合高中或大學的學生,他們可以透過「以工換技」的實習計畫,也就是學生可以來學習專業的職場技能,如製作手工皮鞋,金工飾品等,不收取學費,但必須在園區做滿服務時數。第一波的課程在暑假開放27個名額,如今已報名額滿,預計每年開放100個實習缺,並逐漸增加實習的課程,未來的商業設計,攝影棚,舞蹈教室等也會陸續規劃課程,將可以成為全台灣最大的實習基地。

租金減半等優惠 鼓勵業者自我成長

洪祺森表示,為了貫徹他們規畫的文創傳承目標,對於進駐的商家有具體的輔導計畫,尤其是課程方面以租金減半或優惠的鼓勵方式,來要求業者自我成長,當業者開出的課程能夠招收到30個名額時,他們會在租金上給予優惠折扣。因為園區的土地是屬於固有不動產的,因此每坪以480元的低價出租,為了引導業者多開設課程,往教學方向走,他們會給予很多租金上優惠。然而他們更希望業者能夠與外部資源連結,如業者能與相關的學校取得產學合作的關係,或者爭取政府補助的計畫,每個月的租金還會更優惠。

形成創業聚落 互相激盪出創意火花

1916文創工坊位於台中文創園區最底部,有如好酒沉甕底,重新整修的蒸餾製造廠、米酒製造工廠、原料倉庫、清酒製麴空間等四棟建築物,重新命名為:創意設計館,酒文化館,台中文創園區發展推廣中心,生活設計館等,目前已進駐45家不同性質的文創工作者,除了傳統產業業者,傳統技藝的師傅,還有青年創業的公司,包括顧問設計公司,廣告公司,攝影公司,品牌行銷及通路公司等。

洪祺森表示,結合這麼多不同性質業者的目地,就是希望他們能形成聚落,在此互相激盪出各種創意的火花,未來,這些文創業者將不再只是停留在創作這個階段,也不再只能領取政府的補助,而是能在這個文創聚落中學習各種行銷的理念,接受品牌行銷的輔助,最後能創建屬於自己的文創品牌,行銷自己的產品,走出單純創作的空間領域,這才能真正幫助這些文創的業者開創一番新的天地,創造更廣闊的事業領域。

文創一條街 藝術氣息濃厚的美麗空間(生活設計館小花絮)

富雨陽傘文創工作室

走入生活設計館一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色彩繽紛的洋傘世界-富雨洋傘工坊。(鄧玫玲/大紀元)
走入生活設計館一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色彩繽紛的洋傘世界-富雨洋傘工坊。(鄧玫玲/大紀元)

走入1916文創的生活設計館,就可以接觸到進駐其中的許多文創工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色彩繽紛的洋傘世界,五顏六色的的美麗陽傘從天花板垂吊下來,造訪的客人一進來就有驚豔的美好感受,如果因為這個美麗的感動想立刻擁有一把好傘,專業的製傘師傅當然會為客人細心介紹。

富雨洋傘是台灣在地的洋傘業者,去中國大陸投資設廠後,又回到台灣,陽傘的品質已不再是當年代工的品味,走過那段傳產夕陽工業之後,他們已有許多研發的新產品,有可以對抗傘面翻花的特殊設計,也有在烈日下會自然降溫35%的特殊材質,很多客人會開心地買一把傘帶回家,也有客人會留下來親手縫一把屬於自己的傘,再使用各種不同的顏料彩繪出獨一無二的專屬洋傘,讓洋傘增添更多感動的美麗元素。

宏藝手創工作室

進駐1916文創工坊的泥塑師宋承運。(鄧玫玲/大紀元)
進駐1916文創工坊的泥塑師宋承運。(鄧玫玲/大紀元)

生活設計館裡最熱鬧的就是文創一條街,許多手藝高超的師傅都在這裡進駐,第一個店面-宏藝手創,是泥塑師傅宋承運開設的,宋承運說,泥塑的手藝在台灣幾近失傳了,早年台灣泥塑的土地公及各種神像隨處可見,現在卻找不到師傅承傳這項手藝了。因為對泥塑的創作充滿熱情,宋承運曾遠到中國去拜師學藝,他覺得泥塑的世界可以千變萬化,可以表現其他塑像技巧無法表現的境界,他在生活館開課後,很多年輕的孩子都有興趣學習,他覺得泥塑創作的手法,可以表現的藝術空間更寬廣遼闊。

福器飾物工作室

文創一條街走到轉彎處,就是福器飾物工作室,店面中展示的都是結合玉石與金屬創作出的複合媒材飾物,都是何堂立老師的精心作品,他設計的金屬飾品已獲得很多的競賽獎項,他曾經為日月潭設計出以碧綠湖水為主題的「日月水漾」系列寶石飾品,「浪花下的女王」則是以墨玉雕琢出動態的浪花,展現台灣海洋生態的特色,這是他最滿意的創作,但已讓別的藝術家收藏,不能在店裡呈現。

何堂立表示,跟隨他學習金工技術的學生,大部分都很成熟了,足以成為種子教師外出去教學,他覺得自己應該多留些時間去創作新作品,不能一直停留在教學領域,才能讓他滿載的創作欲望,趕快發揮出來。

東川文化創意公司

文創一條街走到底,就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捏麵作品,整個捏麵館擺滿鮮豔奪目的捏麵造型玩偶,楊清仁館長表示,捏麵塑型的玩偶是街頭藝人最容易表現的才藝,因為必須在短時間塑型完成,讓逛街的客人很快就能帶走這些吸引人的小玩物,因此不講求精緻繁複,能表現最生動的部分就算是完美的作品,所以來捏麵館學習的年輕人都覺得容易上手,很有成就感。

楊清仁強調捏麵的技藝近來很受大眾歡迎,學習的民眾很多,因為這是街頭賣藝的東西,因此他們研發的方向比較不會往藝術層面去,而想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像最近已研發成功的「捏麵食品」就很有市場,捏麵人不但可以玩還可以吃,而且口感獨特,造型有趣,未來一定會在各種熱鬧市集中大受歡迎。

耕恬手作工坊

進駐1916文創工坊的耕恬手作工坊,有許多自製的手工織布機。(鄧玫玲/大紀元)
進駐1916文創工坊的耕恬手作工坊,有許多自製的手工織布機。(鄧玫玲/大紀元)

參觀完有趣的捏麵館,旁邊的耕恬手作坊就讓人驚奇了,現在還有人在用手工織布呢,但和原住民的手織不同,陳美玲老師說喜歡自己織布自行創作的族群很多喔,她們自製的織布機看起來簡單,但卻是可以千變萬化地創造出自己想要擁有的織布,編織出專屬於自己的織物,而最容易展現成果的就是手工織帶,色彩鮮豔織紋明麗,很多年輕的族群都愛上這項手藝,是非常值得大力推廣的民間技藝。

責任編輯:羅令尹

相關新聞
木構表現力豐富 台灣萌芽日本傳經驗
台中文創園區暑期強檔   西藏千年文化唐卡展
青年搶投i-Bike熱站   文創園區意外落榜
接軌歐洲文資   文化部與英伯明罕大學簽MOU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