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塵集】從禮教、宗族看古代女權

作者:宋紫鳳

宋仁宗曹后,輔佐了宋英宗和宋神宗兩代帝王。(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有關古代女權問題,自民國始就是一個熱議話題。尤為一些以反傳統為先進的學者所批判,甚至著書論說古代女子之生活如何水深火熱。而其所歸咎者蓋有兩端,一為儒家禮教,一為宗族制度。

儒家學說建立於春秋時期,孔聖先師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奔走呼告,克已復禮。不過儒家中禮的部分被充分實踐,主要是在宋朝。彼時,宋朝理學家們將禮教從一個趨於凌遲的狀態重新強化,不僅使社會從五代以來的混亂狀況重歸正軌,且對後世產生深遠之影響,而元明清世之禮教思想與有宋大儒一脈相承。所以,等到近現代的反傳統思潮出現時,宋代理學就成了他們抨擊儒家時的眾矢之的。

然而須當注意的是,理學家們所強調的禮教,不唯針對女子,亦針對男子,教人各守其位,順應天道地德。於女子而言,當應坤德,諸如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等等,都是坤德之表現。並且,禮教所以給人以刻板之印象,其實很大程度是由於現代派觀念流於敗壞,所以反覺古人迂腐。

總之儒家禮教也好,或使禮教深入人心的宋代理學也好,並不似反傳統的現代派思潮所抨擊的,專為對女權之壓迫等等。

再看宗族制度。中國人傳統的家庭模式是同宗同族世代同居,家族越大越是興旺,家族不睦才有分家之說。不過,在反傳統學者的理論體系中,如果說禮教被視為精神束縛,而宗族則成為物質牢籠。

要檢視這一觀點,就需要從宗族制之形成說起。我們所熟悉的中國人傳統的家族宗族仍是興於宋代,繼之以元明清世。而宗族制所以會在宋代形成,亦與理學有關。理學家非是理論家,而是真正的實踐家,他們所要實踐的正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故而「齊家」在理學家的實踐中就成為與修身、治國一以貫之的重要環節。通俗一點說,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為了實踐這個「齊家」,宗族制度由是而生,所以宗族制之意義也必然重大,而宗族中女子之作用也自然不可小視。當一個個家庭以義莊、祠堂為中心,結成大的宗族,在他們的土地上,累世義居,幾代不分家時,女子作為主內者,可謂舉足輕重。她們擁有更高的權威,亦有更多之義務;她們肩承更大之擔當,亦負有更多之責任。這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不能只見其一,不論其二,只論責任或義務,而無視女子在宗族中所受到尊崇與重視。

此外,道家思想講究「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講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講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古代女子的謙順忍讓,其實是一種德行與高儀,而非是現代人所以為的受壓迫。並且這些智慧的信條,不唯適用女子,亦適用於男子,能做到者,實在是一種境界。

除了上述理論上的探討,史料中亦有大量的記載,足以復原古代女子在家族中的地位。

仍以宗族制興起的宋朝為例,諸如教育方面,歐陽修初習字,是以母為師,還留下了以荻畫字的佳話。蘇軾少年時,亦由其母教讀《漢書》。周必大少年時, 其母「躬督誦書, 常至夜分⋯⋯又教以屬對賦詩」。以這些宋士大夫們日後的成就觀之,他們得自於母親的啟蒙教育可謂功不可沒。

又如,治家方面,常常是從嚴以治。譬如包拯去世後,其妻董氏便接過家長的角色「肅然若嚴」,處理親戚關係亦如包拯「非義相干,一絲不與也」,空閒時「或閱佛書以適性理」。這其中全然沒有一點今人所臆想的被壓迫女子之形象,分明巋然長者。

此外,彼時女子亦不只限於主內,亦有助外之事跡。譬如梅堯臣接待士大夫處理公事時,其妻謝氏常在屏風後面旁聽,退與梅堯臣商榷其人之賢不肖,其事之得與失,分析得很具條理。梅堯臣對外也稱讚其妻,這說明當時士大夫對女子參與公事是持讚許之態度,沒有人會認為這叫「牝雞司晨」。

說到彼時女子地位之尊崇,朝堂之上屢有女主聽政亦是一大明證。今人每以為女子地位之下降造端於宋世,事實上宋世卻是歷史上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時期。北宋有真宗劉后、仁宗曹后、英宗高后、神宗向后;南宋有寧宗楊后、理宗謝后都曾垂簾聽政。而這些女主臨朝與通常我們所知道的漢代呂雉專權、唐代武氏稱帝等情形非常不同,她們或應群臣之請,或受先帝之託,才從後宮走上政壇。並且,她們無一例外的不是出於一個輔佐幼主的忠心,拔亂反正,退小人,遠外戚,為守祖宗基業,為保大宋江山,所以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seated_portrait_of_ningzongs_empress
南宋寧宗楊后坐像(公有領域)

宋朝正如一個累世義居的大家族,宋朝女主正如一族之長,受舉族之愛重。而這些女子們所以能有如此傑出的才情、德行、能力,又是得益於理學家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的發揚與實踐。這才是女子地位與儒家禮教、與宗族制度之關係。

當然,不能否認,繼宋至清的禮教愈至後來愈走入末流,必然會有種種不盡人意之表現。但還是那句話,譬如人之有生老病死,任何一種思想、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成住壞」的過程,而我們探討任何一種現象,要看其在正常時期的狀況。不能因人之將死而否定其生,不能因事之有廢而否定其成。

對於儒家禮教與宗族制度,實在不是甚麼壓迫女子的禍首。反之,如果一定要探討所謂女權之類的問題,似乎再也沒有哪個時代的女權狀況,能比之今日禮教大壞宗族散盡的中共國更加大亂不治,與日俱下的了。@#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朝文學的主流是詞。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而盛於兩宋。詞在宋代文壇上佔據著主導地位,與唐詩前後相輝映,有“唐詩宋詞”之稱,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shown)某年元宵節,高皇后的母親想入宮賞花燈,高皇后卻勸母親不要入宮, 她說皇上如果知道母親要來賞燈,定會隆重禮遇,這是有違祖先禮法的事。
  • 那個著名的德國社會學者韋伯,有一個論斷:「傳統中國的官吏是非專業性的,是士大夫出任的官吏,是受過古典人文教育的文人;他們接受俸祿,但沒有任何行政與法律的知識,只能舞文弄墨,詮釋經典;他們不親自治事,行政工作是掌握在幕僚(師爺、胥吏)之手。」我將韋伯的這句話發到微博上,詢問網友是否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果然,多數網友都認為韋伯說得很精闢。一直以來,我們確實受到韋伯式歷史敘述的誤導,以為中國古代社會並沒有專業化的法官,或者說,以為古代法官都缺乏法律專業的訓練。歷史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至少我敢說,韋伯的描述並不符合宋代的司法制度,因為宋朝司法的專業化、職業化可能超乎今人刻板的臆想。
  • 皇帝對老百姓的態度給主流社會做了一個最好的示範,直接影響、決定了官員和士人對老百姓的態度。
  • 儒釋道三教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體系。現如今人們對儒學的涉及遠多於釋道二家。這種現象,固然相當程度上說明在歷史漸行漸遠的當下,儒家的道德學問依然受到人們的推崇。而有時,人們對儒教的傾心則是出於一種誤解。那就是在無神論作用下神學漸成非主流的當下,儒教往往被誤認為非關神學,不類釋道,從而更加所謂有「貼近現實」。
  • 宋朝的免費醫療始於宋真宗。賜給廣南《聖惠方》,每年給錢五萬買藥。不久賜給京城附近《聖惠方》。就是說,一千多年前中國已經有了免費醫療的開端。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