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清大書畫修復展 古物醫生妙手回春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11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寶雲台灣新竹報導)國立清華大學即日起至30日舉辦「天工巧手․穿越古今–國立清華大學書畫藏品修復展」,在總圖書館一樓展出四件典藏文物,讓民眾一覽經過古物醫生「搶救」的作品前後樣貌,以及罕為人知的修補過程。

此次展出的四幅作品為方聖平、楊儒賓兩位教授及葉榮鐘先生捐贈給清華的收藏,包括已故監察院長于右任的〈于右任草書〉、被譽為「清朝台南府城十大書法家」之一的羅秀惠(1865~1943)的〈菜根味淡草書四條屏〉、清末民初以畫蟹竹菊聞名的台灣畫家李學樵的〈蟹圖〉及劉少奇的〈仕女圖〉。

珍貴的古文物難免老舊破損,這時候需要仰賴古物修復師的妙手讓畫作起死回生,修復的過程就像醫生開刀,要將畫作拆解、修補才能使古物重獲新生。古物修復師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助理教授林煥盛表示,書畫修復通常需要4至5個月的時間,「修復過程考驗細心、耐心,並且只許成功。」以這次展出的〈于右任草書〉為例,作品裱件鑲料嚴重破損,有許多折痕,評估完風險後,決定以保留原有裝裱材料為原則進行修復。

將作品上下桿拆除後,先進行淋洗、清除髒汙。接著就是修復的重頭戲「揭心」。林煥盛表示,揭心指的是將畫作與背紙分離的過程,由於需修復的古畫多破損不堪,通常修復師會選擇在濕的狀態進行,較不易損傷文物,但潮濕容易使文物發霉,所以通常要在3天的時間內,將破損的文物仔細緩慢的從背紙揭下。「這個過程最煎熬,一邊擔心破壞文物,一邊又要和時間賽跑。」接著就是進行修復,補紙填補破損、貼折條撫平折痕、上色修補。最後再將作品與裱料鑲接,貼上背紙,靜置1至3個月後,大功告成。

于右任草書修復前。(清大提供)
于右任草書修復前。(清大提供)
于右任草書修復後。(清大提供)
于右任草書修復後。(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林福仁表示,書畫的保存修復不僅是單純的保留物件,物件所承載的歷史資料、藝術表現、材料、技術、相關配件、痕跡等諸多細節都需要兼顧予以妥善維護。也希望能藉由介紹這批作品的歷史價值並具體說明修復過程與使用的工法,讓讀者對書畫修復技藝有所認識,進而了解修復師的專業對藝術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