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研判2016中國經濟 涉諸多敏感問題

人氣 4300

【大紀元2016年02月26日訊】2月24日,獨立智庫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陳功在2016年經濟研判內部會議上的發言在大陸流傳。陳功在發言中談到了中國經濟在今年面臨的諸多問題,其中包括經濟政策、經濟轉型、國有企業、製造業的未來出路以及中國改革的關鍵問題等諸多敏感話題。

陳功是安邦集團(ANBOUND)創始合夥人、首席研究員,是新絲綢之路戰略的最早研究者。自1993年創建安邦諮詢以來,陳功和他的團隊以信息分析為基礎,專注戰略諮詢和政策分析。

陳功在安邦諮詢2016年經濟研判內部會議上的發言中認為,現在的中國面臨空前的軟合圍,這種合圍是經濟的,也是政治的,壓力空前,這是中共建政幾十年來從未沒有過的情況。

而中國經濟轉型是大勢所趨,但是上層建築方面的很多「基本建設」都沒有搞好,就像一個人身體有缺陷,跑得太快就斷氣了。很多人以為靠發文件、靠中央權威就能解決轉型問題,這是過分迷信集權的意識,很危險,實際做起來也很困難。

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立場方面很不可思議。一些學者不從實際情況出發,似乎他們可以隨意決定大家的命運,說你轉型你就必須轉型,你被淘汰了,你只能這樣了。經濟政策如果按照這樣的路子走下去是非常危險的,政府的職責在哪裡?當初是誰帶領我們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這樣的問題,勢必有人會問。其實,經濟就是經濟,簡單點反而市場情緒容易被調動。

科技創新與轉型這個口號喊得很響,但可以肯定的是,創新與轉型對2016年的經濟增長將會於事無補。科技創新從來都是高風險的活動,通常都是交給市場去搞,交給市場去承擔風險,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動用舉國之力去搞科技創新的。而近兩年突然冒出來那麼多高增長項目,其中很多是騙局。

經濟大環境中的一個特點就是政策文件失靈,至少也不像過去那樣靈光了。而國企的日子會很難過,而且會越來越難過。

以下是陳功發言的節選:

1. 中國經濟轉型問題

中國經濟要轉型,這是大勢所趨,我們上層建築方面的很多「基本建設」都沒有搞好,就像一個人身體有缺陷,跑得太快就斷氣了。再按照過去兩位數增長率的那套搞法,自然是缺陷百出,漏洞太明顯,在腐敗、債務、環境、貧富、成本、社會穩定等方面,都存在大問題,如果不轉型、不改革,根本搞不下去。

但怎麼轉型?實際上我們還不太會搞。這不只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有些事情我們恐怕是看得太簡單了,想得太簡單了,就像一部車子過去一直向左開,你現在讓它猛然向右拐,百業難調,掉頭很困難,弄不好就側翻。

很多人以為靠發文件、靠中央權威就能解決轉型問題,這是過分迷信集權的意識,很危險,實際做起來也很困難。除非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除非做好戰略上的預規劃,否則卡在那裡,不上不下,資源耗盡,四處叫苦連天、怨聲載道的情況極容易出現。

2. 經濟增長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補缺口的問題,始終沒有想好解決辦法。過去中國是兩位數的經濟增長,10%的GDP增長率都算低的,但宏觀調控一下子降了3個百分點,2015年是6.9%,考慮到數字虛報,實際下降可能更多,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增長缺口,拉出了一個很大的缺口。

這不是經濟增速合理不合理的問題,這個是真實存在的缺口,在市場、產業、企業、就業等很多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反映。增長一慢,積壓就多了,過剩產能與此有關。追根溯源,還是當初對如何彌補經濟增長缺口,如何因應缺口搞好戰略設計,沒有想好辦法,可能存在低估困難的情況。因為我們不是沒有機會的,不是必然要走到這一步的,中國的資源儲備在世界上看,都是豐富的,3萬多億的外匯儲備,經濟增長有著10年的基礎,市場體量已經上去了,人民幣匯率始終堅挺,外資大量流入,願意持有人民幣資產,老百姓的儲蓄所代表的財富總量,不斷增長,直接突破了50萬億。現在看來,這些因素中的很多都在猛然間逆轉了。

3. 經濟好壞的評價標準

評價經濟好還是壞,看甚麼?看年初自己定的數據,還是看看基層的實際情況?連PMI指數都快做不下去了,一切很清楚,根本不用多談甚麼了。國外有基金確實在「做空」,這個你沒有辦法的,只要你是開放經濟體,人家就是做這個投資行業的,有的是辦法「做空」,不在中國「做空」,也有辦法在離岸「做空」,在世界市場「做空」,不做證券、貨幣,也可以做大宗商品,「做空」是防止不了的,而且都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利率和匯率,形成金融風險,這就是開放經濟體要面對的挑戰,除非我們不開放了,全關掉。

客觀來看,關鍵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政策失誤肯定是存在的,如果都正確,哪裡會有這麼多的「做空」機會?現在預測中國經濟簡直太容易了,等於是號召人家來「做空」,這種情況在世界經濟史中很罕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和總結。否則,情況終究還是改善不了。

4. 中國經濟的政策立場

現在的經濟形勢很複雜,有些政策立場方面卻很不可思議。一些學者的講話口吻像上帝一樣,說甚麼中國經濟要從「科茲納型套利經濟」轉為以發明創造為主導的「熊彼特型創新經濟」。根據他們的理解,所謂轉型,轉的就是這個型:從找商機,到創新創業,再到去創造客戶。不過,且慢,這是在說中國的事情還是在說美國的事情?美國的科技創新搞到現在還被普遍指責沒有帶來實質經濟增長,還是「富豪經濟」,美國的中產階層為此抱怨連連。中國有13億多人口,僅僅靠幾個「馬雲」能養活得了嗎?那些幹了幾十年的企業,好不容易做到了幾十億的規模,怎麼可能說轉型就轉型?那些手藝人或是小商小販,中學都沒有好好上過,你讓他們怎麼轉型?

我們有些學者幼稚得要命,言論驚人的不靠譜,動不動就講,你現在不能幹這個了,你不能做那個了,你要學習誰誰等等。似乎他們可以隨意決定大家的命運,說你死就必須要死,你被淘汰了,你只能這樣了!經濟政策如果按照這樣的路子走下去是非常危險的,政府的職責在哪裡?當初是誰帶領我們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這樣的問題,勢必有人會問。有些人懼怕反思和總結,這樣怎麼能夠進步?其實,經濟就是經濟,簡單點反而市場情緒容易被調動。

5. 增長和速度問題

增長和速度問題,我總是說,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是速度問題!從「十一五」到「十二五」,中國經濟總是像「鋼鐵俠」那樣飛奔,肯定不行。「十三五」在想辦法,想走良性增長的路子,這是正確的,也不能不如此。但怎麼走?現在還是沒有找到很好的辦法。

政府提出向改革要紅利,但怎麼要?改革怎麼改,才有紅利?這些問題都還沒有清晰的、有說服力的答案。改革靠發文件肯定是不行的,有人說,改革文件發了一大堆,但效果成疑,這應該是實話。早就說改革到了「深水區」,每一項改革都是系統工程,但現在的體制最怕的就是系統工程。因為只是說說話還好辦,驅動大家為一個目標去做事,就很困難,這就是所有「系統工程」的難點。以這樣的情況看,或許「紅利」的出現還要等到將來,這也就意味著6%到7%的經濟增長率,在中國將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同時中國的投資和消費都會存在一個限度的約束,不能有樂觀的指望。除非中國的戰略大計做出調整,否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就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了。

6. 科技創新與轉型

科技創新與轉型,這個口號喊得很響,但能不能奏效,根本不是幾年就可以看得清楚的,可以肯定的是,創新與轉型對2016年的經濟增長將會於事無補。

科技創新從來都是高風險的活動,通常都是交給市場去搞,交給市場去承擔風險,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動用舉國之力去搞科技創新的。當年的日本,說是要科技立國,也只是出了一些大政方針,以政策推動為主,沒有像中國這樣搞如此大規模的政策傾斜。看看現在的科技產業園遍地開花,其前景如何,相當令人懷疑。國家財富這樣處理,合適嗎?

7. 城鎮化

城鎮化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在古羅馬時代,通過戰爭掠奪來的財富就被用於城市建設。所以城市是一個陷阱,無數的財富都被裝了進去,結果呢?會有兩個後遺症,但用「城市化推動經濟增長」的時候就根本沒想到、沒有看明白,或者是根本不願意聽取意見。

這兩個後遺症一個是成本飛漲,一個是資本過剩。前者是資產價格暴漲,導致產業被扼殺;後者是大量投資形成的紙面財富,四處飄蕩,不斷製造各種金融風暴,讓社會風潮不斷。再加上長期被忽略的老齡化,今天快速城鎮化造成的問題,是今後中國面臨的一個巨大而長期的挑戰。能不能被順利消化,我目前持悲觀態度。

8. 國企的舒服日子不長了

國企的廉價資源接近枯竭。過去的國有企業發展,主要依靠政策資源的便利,資源非常廉價。各種大型項目,基本不用看,都是給國有企業制訂的,有些本身就出自國有企業之手,這樣的項目會有利於誰,難道還不清楚?但今後隨著政府財政緊張,國企在這方面的優勢已經被大打折扣,所以今後國企的日子會很難過,而且會越來越難過。

現在中央層面的政策,還是盡力照顧國企的,但畢竟資源有限,還是不如過去了。今後的國企,只能往債券的方向發展。過去是借暗債,靠政策,拿到的是資源,由政府部門負債;今後估計只能借明債,自己借的自己還了,所以舒服日子已經不長了。

8. 政策文件失靈問題

今後經濟大環境中的一個特點就是政策文件失靈,至少也不像過去那樣靈光了。出現這種情況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中國有一支政策面的「親軍」,都是由國企那樣的親生兒子組成的,民營經濟中的一部分不是親生兒子,但不是親生兒子的,也要拉關係,搞腐敗,設法成為「乾兒子」。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抓資源,上項目,占政策便宜。這部分「親軍」在中國經濟中很火,把持了大部分的增長效益,日子過得很滋潤。但問題是,好處都由「少數」占了,別人吃甚麼?等到用到「大多數」的時候,發現這個「大多數」早就快嚥氣了,使不上力了。

第二個原因是,政策的系統協調性越來越差,這與腐敗、利益集團和政策官員的素質有關係,套路的事情好辦,花錢的事情好辦,精打細算節約的事情就不好辦了。所以,本來剩下的就不多,沒甚麼人願意協調,只願意做梗。

第三個原因是資源短缺,只剩下號召了。

9. 消費問題

消費不會玩。政策上鼓勵消費拉動經濟,但我們從來不會玩消費,還以為出出文件就成,有的連文件可能都出不來。實際上,與投資不一樣,發展消費這是從上到下的系統工程,難度很大。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就是以投資為主,甚麼叫投資?在政府而言,就是花錢。所謂「能幹實事的幹部」,其實也就是「會花錢、敢花錢的幹部」!甚麼都不幹的幹部,意思是只拿錢不幹事的幹部。現在提倡消費,刺激消費,鼓勵消費,這就要求幹部要為別人花錢去創造條件,為別人提供服務,同樣是這支隊伍,自己花錢是一回事,讓別人賺錢、花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中國的事情不好辦,難就難在這裡。當中國的幹部真的開始「為人民服務」了,中國的消費肯定不用刺激就上去了。

10. 大部分所謂金融創新是瞎胡鬧

金融政策的取向有問題。這個與金融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有關係。

曾經一段時間以來,金融改革為西方市場理論所左右,比較盲目,即便不能說「驚人的幼稚」,學術味道也濃厚了,所謂金融改革的成功,似乎就是西方交易市場有的,我們都要有。於是,期指、槓桿、做空、理財、基金、註冊制、各種交易所等等一窩蜂地都上馬。實際這種「該有的都要有」的政策取向是有問題的,中國金融改革的成功,定義的關鍵不在於「該有的都要有」,中國金融改革成功的定義在於風險控制,這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環境決定的,是客觀現實決定的。別人出事,我們不出事,這就是金融改革的成功。

交易品種、機制的創新是很重要,也沒人說不重要,但一切都要以穩健為前提,要有取捨,要看準時機,要做好風險控制。中國金融市場接連不斷的風波,問題的根源之一就在這裡。當然,還有一個根源是資本過剩,這是理論問題,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大部分所謂金融創新是瞎胡鬧。就在不久之前,中國的銀行界專業人士對千奇百怪的「金融創新」也表達過不同意見,認為風險不可控,但被政策壓制了,後來還被迫要跟上潮流,也搞「金融創新」。這樣的做法太偏激了,金融業排第一位的事情從來都是風險控制,保守就是銀行業的看家本領,誰不保守誰倒霉。美國是金融創新的大國,但美國家庭用手寫支票一直用到現在,按說比我們還保守,就這樣還出事呢!所以「風控第一位」這個原則一旦被棄之不顧了,不出大事就是萬幸,出大事也毫不奇怪。

在資本過剩的環境裡面集資是很容易的,但集資之後投資投到哪裡才是關鍵。

中國眼下的市場環境,我們說「八面埋伏」,那些經驗老道搞了幾十年的企業家都深感棘手,毛頭小子即便有個好點子,但運作起來哪裡會有那麼容易?哪怕是「野心時代」也不能忘記,資本只是第一步,運作才是回報的關鍵,沒運作談何增長?因此所謂的「高增長」項目,十有八九是吹牛皮、吹概念、吹故事,靠著山呼海嘯的狂吹,能成事嗎?

現在,那些過去到處應聘沒人用的人,隨便弄了個概念,也在玩金融,搞集資,轉眼間居然變成金融家了!過去搞房地產的,現在都在搞金融、玩資本了!大爺、大媽也在積極參與,這種現象說明我們的金融環境真地出現問題了,資本是要有回報的,那樣才是良性循環。哪裡會有那麼多突然出現的高增長項目?哪裡有那麼多的企業人才搞得了高增長的項目?既然沒有真實的資源,那就只能來假的,於是很快金融創新就演變成金融騙局了,有的還是驚人規模的騙局。現在南方有的縣,那明確就是以騙為生了,所謂做事的,十人裡面有九人是騙子。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警醒,就太不可思議了。

金融動盪是一場荒唐遊戲。埋雷的是城市化,引爆的是政策,彈片殺死的是居民財富,受傷的是投機者,倒地的是市場機制。2015年的金融動盪,可以說只有輸家,沒有贏家,只有早早離場的人除外。面對金融動盪,大規模的行政干預達到空前的力度,公安抓起來的人,到現在還沒有結案,結果如何還不好說。這一切使得改革開放後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市場交易和秩序,又亂了。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市場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重新適應,市場建設和發展只好先放一放了,等風頭過去再說了。所以2016年,金融券商、投行、基金甚至包括銀行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們開會的時候,將會遠遠多於業務操作的時候。

11. 資本過剩才是大問題

對於2016年的趨勢,從產業層面來講,關鍵是要明白資本過剩條件下會發生一些甚麼事情?從理論高度來講,這是一個新的認識框架,與傳統經濟理論有很大不同。由此出發,會產生很多的議題和脈絡,讓大家看到事情的定性、解釋現象,這是我們看問題的基礎。沒有這個理解,那就像盲人摸象,你還以為一切都好著呢,一切都跟過去一樣,就像航海老手,還以為前面的風浪以前見過,那樣勢必就要栽莫名其妙的跟頭。摔得很厲害,還不知道為甚麼摔跟頭。

12. 債券市場的改革和建設

中國的金融改革,重點是債券市場的改革和建設,其它都是次要的。市場交易機制的建設不是現階段的重點。甚麼T+0、註冊制、三板四板之類的爭論很凶,造成市場動盪,但這根本就不是重點,「政策技術面的愛好者」造成了很多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要看清中國大形勢對證券市場、對金融市場所提出的要求,這是大局!我們的官員很喜歡理解上級領導的精神,這也沒錯,但上級領導的精神是甚麼?怎麼來的?還是大局,一切都是圍繞大局來轉的,形勢比人強,這句話是沒錯的!

而從大局來看,「一帶一路」、債務的處理、消費以及金融市場的建設,最需要的就是各類分級債券市場的建設和完善。所以,2016年以至今後,中國債券市場建設是重點,是主軸,其它的都不是。

13. 產業經營者2016年會繼續感到困難

產業經營者在2016年會繼續感到困難,有人建議「勒緊褲腰帶」,這也算不上錯,只是人人會講。所以,這個想法不是解決方案,而是勸大家打掉牙齒吞肚裡的思路,還沒明白大格局的變化是怎麼回事呢!

2016年,產業經營者要到資本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去,現在關鍵的問題是資本過剩,它導致的問題很複雜,變化很多,容易糊塗。

過去錢多了,會導致通貨膨脹,現在不是,會變成通貨緊縮,為甚麼?因為資本轉化的科技會造成產能更高,過去說「錢毛了」,是以產能不變為理論假定條件的,所以才有通脹;一旦產能隨著資本變化,錢越多,產能越高,價格越低,就會變成通貨緊縮了,辛苦搞出來的產品,價錢怎麼也上不去。這個結果,搞經濟學的不會告訴你,但智庫學者可以告訴你。最近索羅斯講,他準備到斯里蘭卡去投資了!很多人知道他是這樣講的,但不明白他為甚麼這樣說,原因就在於斯里蘭卡,資本(錢)可以發揮價值,那裡還沒有資本過剩的情況出現。

我給大家的建議也是這樣,按照這個建議走得快的,要比走的慢的好得多。現在的世界變得很快,過去錢存銀行,銀行要向你支付利息;現在錢存在銀行,恨不得你得給銀行支付利息,這就是負利率。現在不但銀行有負利率的,就是國家層面的基礎利率也有負的,這明顯就是資本過剩的結果。美國的幾大銀行,凡是存款多的,股價就低,市場知道它們拿錢沒辦法,錢已經多得成了禍害!

14. 中國城市化的建設重點是在二線城市

對於未來的城市化,中央當然希望壓縮一點農村人口,因為財政實在不好看,有危險,要縮小補貼。但未來怎樣城市化呢?這個大政方針已定,我不太好講,智庫學者是看趨勢的,我只能從趨勢上分析一下,給大家一個觀點。在我看來,中國建設好農村的最好辦法就是建設好城市。對未來中國的建設資源多寡,個人看法不同,判斷不一,這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了。我的觀點是,政策面上要捨棄一些小城鎮,因此他們今後的日子要困難一點;中國城市化的建設重點是在二線城市。

速度快的時候,這個提法不正確,但如果整體發展速度降到6%到7%。那就是必然選擇了。如果能夠有幾十個城市建設的很好,管理的很好,也就能吸納較多的農村人口,對全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至於三線、四線的城市,不能作為重點,沒那麼多的資源去撒沙子了。在2016年,三線、四線城市的領導,要以「穩」為主,我的看法就是搞好兩點:安全不出事,運行要穩定!城市不能斷水、斷氣,出了大事更是不行。其它的,就看市場主體了。

15. 社會發展方面的政策要精緻一點

在社會發展方面,其實中國始終面臨一個兩難的大選擇。敢不敢承認,中國不可能在現階段實現全民富裕?這是一個大難題,從資源、從發展階段上看,不可能。從政治承諾上看,則必須要實現,過去又一直這麼講的,這就形成政治壓力和包袱了。

社會上有人就會抱怨基尼係數,貧富不均;年輕人就會講,發展機會不多,有人就會藉機搞事、鬧事。所以,我看中國早晚還是要甩包袱的,還是要實事求是地承認,不可能在現階段實現全民富裕,有人貧困,有的地方貧困,這是正常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貧困與貧困問題的解決是兩碼事。我們應該承認,第一是有貧困問題,而且肯定不能讓所有人脫貧,所有人都富裕起來;第二是我們盡力解決貧困問題,讓大家走向富裕,這個問題要講清楚,就會變被動為主動。窮則思變,就不會是那麼回事了。所以,總的來說,政策要精緻一點,如果含糊其詞,必會反受其累。

16. 精細製造是一條產業出路

精細製造是一條產業出路。中國怎麼搞產業?一條路是比拚高科技,技術優勢,讓中國成為美國那樣的國家;一條路是批量生產,低價取勝,這是中國過去的路;還有一條路是精細製造,我說這是人口大國、有製造業傳統的國家要走的路。很多時候,中國總是講有特殊國情,但每當制訂政策的時候,就忘記這一點,總是與美國比,要知道有些事情真的比不了,不但中國比不了,德國也比不了,日本也比不了。有趣的是日本這個例子,日本一直想與發達國家比,甚至發動了戰爭,最後還是發現,真的比不了。技術是要靠積累的,沒有積累,即便拿來了,也不好使,最多只能保證一代產品而已。

我個人不大認同中國版本的工業4.0,這不是面向全國產業的版本,而是面向少數國企和少數企業的,與整個經濟體無關。一個有製造業傳統的大國,有13億人口,很多人連吃飯問題還沒有解決呢,你要搞產業,只能走精細製造,要發展鄉土產業,這是有價值的。一塊普通的水泥磚,只要做得精緻,不管當地有沒有寬帶,誰來買都是高價,誰也比不了,這就是精細製造的精髓所在。

我在美國,買了個浙江永康生產的炒菜鍋,號稱是採用了納米科技製造,世界最高水平的炒菜鍋了,但只用了一天,把手就掉了,一鍋菜都掉到地上。這種高科技,不搞也罷。還不如就是普通的炒菜鍋,精益求精,做到精緻到藝術品的地步,你看是否受歡迎?!

17. 「財團經濟」助中國

財團經濟,這個我一直在提倡,但我就不明白,這麼明擺著的事情,稍微研究一下就能做成的事情,怎麼理解起來就這麼困難?直到今天,這個事情還沒有形成政策,領導們聽聽都挺有興趣,但都不下手幹。這樣拖下去,再下手就晚了。要抱怨一句,那就是中國的事情是少數人明白之後,大領導才能明白,中間有個信息過濾層,就像時差一樣,過濾得很厲害,周折很多,拖的時間很長。財團經濟,簡單說,就是聚散財為有組織、有管理的大資本,發展產業。中國的儲蓄這麼多,錢有的是,但一直就是亂來。高利貸、眾籌滿天飛,也不知道搞些甚麼,最後發現壞事了,變成龐氏騙局了。

人才也缺乏,真正能幹的,最後發現就那幾個人。這種情況怎麼搞?當然是搞財團經濟。財團經濟可以把資源和人組織起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搞財團經濟,可以發揮少數幹才去腳踏實地做企業,韓國不就是這樣嗎?大家看到的三星、現代等等,都是財團啊!當然,日本也有,而且搞得更好。究竟怎麼搞,怎麼設計,怎樣與宏觀發展結合起來,讓這個資本產業組織為中國服務,這是技術層面的事情,我相信有的是辦法去解決。套用改革之初的話講,這就是用資本主義的方法,做社會主義的事情,怎麼就這麼難呢?!

18,居民財富證券化

居民財富的證券化。這個概念我借過來的,過去都是說資產證券化,指的機構,但我認為,居民手中的財富,也要予以證券化,要讓老百姓的儲蓄,除了買Coach包、豪表、日本馬桶蓋之外,轉化為更大的動能,這就要靠有吸引力的債券了。如果居民財富都是以現金形式存在,那很可能不妙的。其實,這也是一種消費,要提供債券給市場,消化掉一部分居民儲蓄。

現在的理財產品是一類,但並不完美,這個出路形成的市場大有可為,要做的事情很多。從趨勢上看,債券也是未來一個好的投資品。這是經濟週期決定的,美國的經驗表明,大約每個7~8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大危機,這樣就形成週期了。在後面的衰退期出現的時候,資金將會更為緊張,必然有較高利率水平的債券產品出現,這樣在債券市場就有機會了。#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歐商會:中國產能過剩加劇經濟放緩危及全球
滬352套千萬新房1天搶光 中國經濟結構惡化
厲以寧演講列舉中國經濟面臨十大尖銳問題
兩會前 習近平政治局會議釋經濟政策信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