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凱聖地亞哥演講中國畫筆墨:其樂無窮

【大紀元2016年05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婕美國聖地亞哥報導)中國當代國畫大師潘公凱先生畫作日前正在加州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展出,藉此時機,應聖地亞哥中華藝術學會和中華歷史博物館之邀,他為當地華裔藝術愛好者演講《談談中國畫的筆墨》。

潘公凱是國畫大師潘天壽的次子,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杭州,1996年至2001年),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北京,2001至2014年)。他是中國本土藝術傳統的積極推動者,對國畫以及國畫的出路有精闢獨到的探索、見解和實踐。

4月30日的演講中,他以中國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和他們的作品為例,解釋說明他數十年研究中國畫所提出的中國畫筆墨的精神性和獨立性理論。

他表示,研究中國畫是一門很深、很複雜的學問,需要很多思考和研究,但一旦走進去,就會發現其樂無窮,可以從中看到如何做人,如何讓人生圓滿,這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所以,要成為好的畫家,或真正懂得如何鑑賞畫,都需要很好的文化根底和修養。

他也介紹了自己的一些作品。他說自己的國畫創作走的是大寫意水墨的風格,採用焦墨,手筆較重,作品通常都很大,經常是十幾米長,最長的達50米。

他說,畫這樣超長的畫,都是「胸有成竹」,靠經驗,通常是連續10小時畫,一氣呵成,到展覽館時才看到效果:噢,原來是這樣!

通常他會一邊畫,一邊錄下畫畫過程。當畫作在展覽館中展出時,他將錄像一同播放,人們在欣賞畫的同時,也能看到他畫畫的進程和景象。

4月30日,中國當代國畫大師潘公凱先生為聖地亞哥華裔藝術愛好者演講《談談中國畫的筆墨》。圖為他介紹自己的畫作走的是大寫意水墨路線,手筆重,畫卷超大。(楊婕/大紀元)

談到他對中國畫的研究,他認為,筆墨是中國畫獨特的要素。中國畫起始於文人菁英,文人將他們的文化修養帶入作品,強調「意」而不重「形」,奠定了中國畫寫意的基礎。開始可能是技巧不到位,畫得「不像」,從後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技術逐漸成熟、已經能畫得「很像」了,但由於幾千年承傳下來,中國文人畫一直注重寫意,而不注重將所畫對象畫得更「像」,使得筆墨越來越獨立於所畫對象,這是與西方繪畫注重明暗、注重精準的表面表現所不同的一條路。

他並認為,進入20世紀後,中國畫的發展可以概括成兩條路線:一條路是中西融合,以徐悲鴻等人為代表,另一條路是傳統出新,在傳統基礎上向前發展,以齊白石、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他認為,畫家、畫作、和鑑賞家三方面構成一個供需鑑賞體系。對中國畫來說,筆墨的好壞決定一幅畫的好壞,但在筆墨之上的,還有「人格精神」,即體現在畫作中的畫家的文化修養和精神追求。

相比之下,西畫沒有筆墨,而是講整個畫面的構圖、內容和形式,並且,以宗教為主導的神性光輝取代了中國文人畫的「人格精神」。

他說,所以,要成為好的畫家,或者真正懂得如何鑑賞畫,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都需要很好的文化根底、很好的修為和修養。

4月30日,中國當代國畫大師潘公凱先生(左一)為聖地亞哥華裔藝術愛好者演講《談談中國畫的筆墨》。圖為聖地亞哥中華藝術學會會長周瑾(中)和中華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惠英為潘公凱贈送感謝狀。(楊婕/大紀元)
4月30日,潘公凱先生和聖地亞哥中華藝術學會董事會合影。(楊婕/大紀元)

 

責任編輯:白槿

相關新聞
吳毅聖地亞哥演講 析中國水墨藝術根源
向外國出賣情報 海軍士官被判18年
美國海岸警衛隊一個月截獲三萬磅毒品
美邊境官員收受蛇頭和毒販賄賂被判7年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