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端午

作者:于海心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6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人的端午節,從五月初五這一天的凌晨就開始了。天光未亮,一行行的藥翁已在綠茸茸的山上採藥,衣角早被露水打濕。宋吳自牧《夢梁錄》: 「此日采百草或修製藥品,以為避瘟疫等用,藏之果有靈驗」。百藥中尤以端午的艾蒿藥效最佳。不只是藥翁,尋常百姓也要起早採藥「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採藥復採藥,采采西復東。麻長村徑狹,曲折隨兒童。采采及墟墓,偶與前林通。前林樹木嘉,就蔭當清風。村人競採藥,怡情聊與同。盤桓不能歸,永日以從容」。

孩子們跟著大人去採藥草,也是為了辟邪。不過孩子們對那些青青原上草比對藥更感興趣。多拔些草,回去和小夥伴們鬥草,比誰的花草多,誰的花草罕見。亭台樓閣旁,一堆堆、一簇簇的大人孩子們擠在一起鬥草。大觀園裡香菱和別的女孩子們一起鬥草,跌髒了石榴裙,還成為《紅樓夢》裡的一個回目。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的《群嬰鬥草圖》,描繪了十個憨態可掬的男孩兒於湖石花叢找草、拔草、運草、鬥草,讓我們窺見舊時的節日民風。

caicaoyao
孩子們跟著大人去採藥草,也是為了辟邪。(公有領域)

曙光初露的時候,家家戶戶的門窗上已經掛滿了艾人、菖蒲。瓶中插了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以辟除不祥。這五瑞還具有除毒蟲的功效。俗話說,「善正月,惡五月」,五月毒氣重,毒蟲開始活動,特別是五種毒蟲:「蛇、壁虎、蜈蚣、蠍、蟾蜍,謂之五毒。」不過一物降一物,這五瑞專門能克制這五毒。有了克五毒的五瑞,五毒就要縮縮頭。

qunyingdoucao
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的《群嬰鬥草圖》(公有領域)

 

街上,從五月初一開始,就有和尚道士拿著辟邪的符咒沿街走,到了五月初五端午,那些符咒就掛在了百姓頭上的釵子和髮冠上。由於先秦以來有種說法,認為五月初五並不是個吉利的日子,所以會在這一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魔。

粽子自然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食物。主婦們用泡好的糯米、洗好的粽葉,添上些自己和家人喜歡的配料,用竹葉或蘆葦葉包好,放鍋裡蒸熟。這一天,大街小巷都會飄著粽子的清香吧。

關於端午的粽子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說是紀念屈原,這個忠臣不忍看到楚國被滅,自沉汨羅江。一說是為紀念另一位忠臣伍子胥。一說是為紀念孝女曹娥,這個孝女跳江尋找父親的屍首,幾天後抱著父親浮了上來。忠孝本是一體,在家為孝,於國為忠。不管是紀念哪一位,忠臣還是孝女,都是歷史留給我們代代相傳的文化。

皇家過端午要比民間隆重。百官這天會放假,皇帝也會下賜一些應節的物件給百官臣僚。因為端午是春裝換夏衣的季節,所以皇帝的賞賜中會有衣裳和服飾。《中華古今注》說,「到漢章帝⋯⋯常以端午日賜百官水紋綾褲,蓋取清慢而理人。若百官母及妻妾等承恩者,則別賜羅紋勝褲,取其曰勝。」賞賜給官員的衣服的材質中包含了為官做人之道。

隋煬帝的時候,宮女插鈿頭釵子。皇帝常常在端午日,賞賜百官玳瑁製成的釵子和髮冠。端午日有和尚道士給的端午日辟邪的符咒,要挑在釵子上或掛在髮冠上。釵子大概是從古代的笄發展來的。「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原來這古代女子一直插在頭上的鳳釵,是萬代始皇帝留給中國人的典型的女子裝扮。(見《中華古今注.釵子》)

端午賞賜百官烏犀腰帶的習俗,是從漢朝光武中興開始的。三國時期的曹操,也賞賜過宮人金隱起師子銙腰帶,「以助將軍之勇也」。到了唐高祖和唐太宗貞觀年間,「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示色不改更故也」。腰帶意味著臣子的忠勇。

唐朝時,百官放假,皇帝賜宴、賜衣。張說賦有《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願繼長命縷,來續大恩餘。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陽嚐麥彘,順節進龜魚。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不知張說在揮毫賦詩時手臂上是否纏著五彩絲線。詩聖杜甫《端午日賜衣》:「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端午日皇帝賜宴,在順應天時、享受世俗生活的樂趣之外,還有加深君臣恩義的意義。「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舊唐書》)

端午節還有懸掛鏡子辟邪的習俗,這要從唐朝留下的水心鏡傳奇說起。

唐朝天寶三年,揚州進貢一面水心鏡。「縱橫九寸,青瑩耀日。背有盤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勢如生動。」揚州參軍李守泰說,鑄鏡時,一個衣貌清奇的老人帶著一個童子,說是來幫助鑄鏡,一定會讓皇帝滿意。帶著小童到了鑄鏡房內,不准別人進出,三天後,房門開了,不見二人的蹤跡。鑄鏡的爐前一張紙上寫著,鏡中的龍長三尺四寸五分,是法天地人三才,春溫夏熱秋冷冬寒四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鏡子縱橫九寸,取法天下分九州。開元皇帝聖明,直通神靈,因此我下降來幫助鑄鏡。這面鏡子可以辟邪,照萬物。歌曰「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野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 上清仙子,來獻聖聰。」端午日鑄鏡時,把鏡爐移到了江中的船上。本來天地清謐,鑄鏡時兩邊湧起了三十多尺的雪浪,還聽到龍吟聲,老人們說鑄鏡時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景象。在船上鑄鏡,技術上的難度現代也無法達到。

玄宗讓有司另外保管好這面鏡子。天寶七年大旱。玄宗找來葉法善求解。葉法善在內庫中尋找,看到了這面鏡子,說鏡龍是真龍。皇帝到了凝陰殿,讓葉法善做法。葉法善祈鏡龍降雨,須臾殿庭內落雨,一會兒城內降雨,下了七天才止,旱情大解。這是君王有道,神靈助之。

zhuohama
小孩於端午節捉蛤蟆(公有領域)

宋人筆記詳細記載了宋人端午的情趣與雅緻。宋朝的端午,人們的釵頭帽子上依舊挑著道士的符篆,庭院中掛著辟邪的鏡子。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們夏衣、羅衫。宮中用幾十個大金瓶,插滿端午節的瑞草。賞賜給后妃和近侍的是「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 賞賜給大臣和貴族的則是「細葛、香羅、蒲絲、艾朵、彩團、 巧粽」。

aicao
端午節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花草,枝梢繫有香囊。盤中擺設粽子、荔枝、石榴,又貼靈符及鍾馗畫像驅邪。(公有領域)

「榴花角黍鬥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開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艾上朱門。」透過南宋戴復古的《揚州端午呈趙師》這首詩,倒似乎可以看到當時端午節的熱鬧情景呢。

翻閱著史書,看到宋代端午節「正是葵榴鬥艷,梔艾爭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的良辰佳景,我忽然有了個問題,「角黍包金」,難道宋朝的粽子是用金色的黏米包的嗎?@#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端午時節正值溽暑濕熱驅動百毒齊出之端,在民間,除瘟辟邪保健康成了重點要事,故而在傳統習俗中,如插蒲艾、佩香包、貼鍾馗像等等的行事,都含有除瘟辟邪健身的意涵,從今之科學觀點來看,也能明白古人的先見與智慧之一端。
  • 在民間過端午除了吃粽子,門上插上「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以除毒驅瘟害。「天中五瑞」純天然又環保經濟,也就是「端午五瑞」的五種植物,可以剋制蜈蚣、蛇、蠍、蟾蜍、壁虎等「五毒」代表,其實就是增進酷暑夏天的保健。
  • 古來神傳文化世世代代的增益使得端午節俗非常豐富。在中華文化中端午節是三大傳統民俗節日之一,不僅在華人圈,包含韓國、日本等等早年受到中華文化浸潤之國都有端午節慶的習俗。中國古傳「菖蒲湯」驅瘟辟邪成了東亞文化圈的特色。
  • 每年一到黃曆的五月午日,即端午節,這一天的正午十二時,汲取的水就是「午時水」。關於「午時水」,古來就有神奇的傳說。傳說中的午時水又以井水最佳。「午時水」是至陽之水,能鋒利鐵刀鐵具、禳解陰毒之氣。台灣「劍井」是午時水傳說的代表,一尺許的井深,湧泉三百多年汨汨不斷。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