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20年內中國美食躋身美高檔餐館

人氣 1616

【大紀元2016年07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報導)在美國,日本料理的價位很高,消費者的平均花費幾為中國餐館的二倍。食品專家說,部份原因來自日本移民的富裕程度及經濟實力,未來20年內,中國美食有可能躋身高檔餐館。

《大西洋月刊》報導,美國是移民大熔爐,各個族裔踏上美國本土,相應地帶來了各種文化美食,有的能進入高端餐館,有的則是貼上族裔標籤的中下層餐館。例如牛排薯條(steak frites)和來自拉美洲的烤牛肉(carne asada),烹飪方式很類似,但它們出現在不同等級的餐館,而且價格差異相當大。

移民美食價差:取決於族裔經濟實力

紐約大學食品研究所副教授雷(Krishnendu Ray)表示,造成這種價格差異的原因,主要來自美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評價與觀感。在其著作《民族餐館》(The Ethnic Restaurateur)中,雷副教授提出「全球美食階級」概念,說明各族裔的經濟實力,決定了移民的富裕程度及其美食的價值。

以美國的中、日美食為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軌跡,日本料理成為美國高檔餐館中的美食,許多廚師遠走日本學習烹飪技巧。在此期間,美國人仍視中國料理是「廉價」食物。根據雷副教授的觀察,這是因為日本崛起成為經濟大國,獲得較高的評價及聲譽。

根據全美權威美食評選Zagat的信息,去年在紐約,消費者在日本料理店及中餐館的平均花費金額分別為68.94美元及35.76美元;1985年日本料理的平均價格在紐約排名第六,去年已躍升為第一名。同期間,希臘和韓國有很大的進步,但中國菜仍維持在中低價位,和泰國、印度及墨西哥併列。

美國主流社會對外國人的認知也會影響各國菜系的聲譽,此等認知主要依特定移民群體及其社會經濟地位而定。雷表示,在美國人心目中,大多數日本移民是商人、高管,而中國移民的經濟實力則相對弱勢。

1930年代,多數人認為吃美國食物乳製品、奶酪和肉類,可以長得又高又大,但現在是完全翻轉,人們認為日本料理是最有益健康的食物。

雷副教授說,由日本料理在美國發展到高端食物的軌跡來看,目前在中等價位的中國菜,未來20年內或可躋身進入高檔價位。不過,這必須視中國的經濟實力及中國移民的富裕程度而定。

異國食物成主流:移民文化必須融入美國主流社會

異國食物要真正進入美國主流社會,成為高價位料理,還要依其移民文化融入美國的時間而定。紐約時報曾報導美國飲食的變化,約80年前美國人認為意大利麵條、肉丸、玉米棒、酸菜、水果沙拉和蘋果派等是怪菜或大雜燴,但現在已成為美國家庭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

19世紀末期,貧困的德國移民帶進美國的酸菜及香腸,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外國菜」。幾十年後,德國移民後代在美國發跡,累積財富和社會資本後,熱狗已融入美國社會,成為人人愛吃的食物。

美國於1965年通過《移民和國籍法案》,廢止先前的白人優先移民配額後,美國移民人口出現變化,來自拉丁美洲和亞洲的移民成為主要的移民來源,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二個地區的美食也有可能進入美國主流社會。

責任編輯:黃小渝

相關新聞
美華裔高材生棄高薪工作 做學徒苦練做中餐
走過150年歲月 美國人總算嚐到道地中國菜
陪母親吃大餐 盡享紐約異域美味
美華婦經營餐館闖出一片天 前007慕名投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