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中國投資 ?尋找信息過程令人崩潰了

人氣 5662

【大紀元2016年07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報導)中國古語說,爛筆頭勝過好記性,以此強調文字記錄的重要性,並且中國人三千年前就在甲骨文上寫字了。但是中國今天卻成為偽劣信息的犧牲品。

《金融時報》報導說,中國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全面崩潰,資本錯配正在惡化。而資本錯配是中國經濟效率日益減弱和企業債務日益膨脹的根源。比如,當一家金融機構需要決定是否向某公司發放貸款,它應該如何尋找該公司的準確信息呢?

紅包新聞

首先,它可能轉向媒體報導。但是中國媒體報導現在充斥著「紅包新聞」,這指的是商家在新聞發布會上給記者發紅包,以求給予「正面報導」。這種事情如此普遍,以至於有人做了一款「找記者」的應用程序,方便公司聯繫記者撰寫吹捧文章。

這款應用程序還列舉了不同的價位。比如由「標準」記者撰寫、只能在一家媒體發表的文章價格為1,000元人民幣。「中高級」寫手要價3,000元,由「資深」記者出馬、並且保證在25家出版物出版的文章要價8,000元。

這款應用程序宣稱它的網絡擁有1,000名記者和3,000家媒體,自稱為「媒體幫助企業的知識分子社交圈」。然而該平台遭到批評,本週似乎被凍結。

99.5%的債務獲封投資級地位

如果媒體靠不住,那麼中國貸款機構應該到哪裡去尋找準確信息呢?信用評級公司顯然是一條渠道。然而,儘管IMF(國際貨幣基金)警告有1.3萬億美元的中國企業債務可能成為壞帳,儘管今年企業違約數量已經達到2015年的三倍,中國的評級機構們仍然授予99.5%的公共債務「投資級地位」。

中國評級機構的荒唐從個案上可以看得更清楚。兗州煤業的資產回報率僅有0.1%,卻被中國評級機構授予最高評級信用度。相比之下,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普將該公司歸入「垃圾」類別。

而中國的股市分析師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幾乎對上海股市的所有公司都一致推薦「買入」。

這種齊聲唱好的虛假氛圍剝奪了北京領導人的判斷力,金融機構也很難區分殭屍公司和創新公司。

被努力營造的虛假和諧

沒有高質量的財務信息,北京當局將很難解決資本錯配問題。而資本錯配造成中國經濟效率驚人的低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需要四個單位的信貸來創造一個單位的GDP。

《金融時報》報導說,偽劣財務信息的根源是中共努力營造虛假的「和諧」。但是危險在於,它可能最終導致錯誤的借貸決策,並導致中共深陷龐大的債務而無法自拔。 #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中國經濟奇蹟的核心秘密:變賣土地(下)
朱鎔基之子朱雲來點出中國經濟危機真相
IMF:中國經濟續放緩
北戴河會議之前 權威人士再談中國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