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知識分子的標準很高!

作者:慧勉
font print 人氣: 544
【字號】    
   標籤: tags: ,

孔子對知識分子的標準很高

古代的士,是四民之首,四民是「士、農、工、商。」「學以居位曰士。」「士民,是學習道藝者。」士應該是指道德修養和學識兩方面都很好的人。後來,士是泛指脫離生產的知識分子。

孔子對知識分子(士)的標準,是高的。

《論語‧子路》記載:

子貢問孔子:「什麼人,才叫士?」

孔子告訴子貢:「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意思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很負責,有使命感,有恥辱感,生怕自己的人格有污點。他身負君命,維護國家利益。無論到什麼地方,能很好地完成所承擔的任務。這樣的人絕對不會做出有辱國格和人格的事來,可以稱士。

子貢說:「這個要求太高了。那麼,次一等的士,應該是怎樣的呢?」孔子說:「次一等的,在宗族之間,人們稱讚他是孝子,在鄉親鄰居中,對人很友愛。這種人,也可以稱為士。」

子貢再問:「那麼,再次一等的士,應該是怎樣的人?」

孔子告訴他:「再次一等的士,應該是『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言而有信,做出的承諾一定能兌現,做事情認真負責到底,有始有終。不過這種人,沒有遠大的胸襟和抱負,工作只是為了領幾斗米,賺錢餬口,淺薄固執。一般常見。這種人太多了,自己做人還可以,要說處理國家大事,不一定能勝任,他們勉強可以叫士,但畢竟是胸無大志的人,不值得推崇。」(原文是:《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是小字輩的、末等的士)。」)

孔子認真學易 造詣很深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接受他教育的學生,共有三千多名。

他特別喜歡鑽研學問,整理古籍,而且修訂了史書《春秋》。他看到周天子不受大家的尊重,禮、樂逐漸被廢棄,詩書也散失了很多,就自己仔細搜集材料進行整理編撰。他對古代傳誦下來的詩歌三千餘篇,進行了選擇、整理,精選出符合禮義的三百餘首詩。這些詩都能配上音樂歌唱。從此以後禮樂流傳天下,教化萬民。

孔子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進行學習、研究。進入晚年,他特別喜歡研究易經。他曾經講:「假我數年,而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他對學習易經的認真。

易經的內容非常深奧,很難讀懂,學起來要花費很大精力,可是孔子不怕吃苦,一遍讀不懂,就兩遍、三遍地讀,一直到把問題弄懂為止。

那時,紙張還沒有出現,書籍都是用竹簡或木簡組成的。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冊書。由於孔子頻繁地展閱竹簡。看的次數多了,竟然把皮條弄斷了好幾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韋編三絕」的由來。

孔子對易經進行了深刻研究。他將研究成果,寫入十篇文章之中,流傳後世。這十篇學術論文,被稱作「十翼」,它們分別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

後來,人們把孔子所著的「十翼」,作為解釋易經的重要依據。@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
  • 璞玉藏於礦石之中,必須經過切割才能顯現;而顯現出來的玉石,不經過琢磨依然無法成為精美的器具或飾品。
  • 道的根本,是用來保全身體的。而治理國家的事,只是道的剩餘和渣滓。帝王的事業並不是什麼養生之道。
  • 誰都願意生活在這個賞心悅目的詩情畫意之中。「有潰」的意思是大水決堤而出,洪水滔滔,那是誰也不願意經歷及看到的災難。是讓老百姓生活在「有洸」的環境中,還是「有潰」的災難中,雖然是一道很簡單的選擇題;可是,老師留下的作業,卻需要天子及諸侯國君用一生的持正守禮、施行仁政才能做到。
  • 萬事萬物都在同一片天地之中,在因果循環中不斷更替,因而無法說清這是你的,那是我的。
  • 人生中的貧困疾苦,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上天給人的一種提升心靈的機會。人在貧困苦難之中,如果能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磨難就必能成為靈魂升華的階梯。在經歷貧困苦難之後,人生的彼岸將是充滿光明之地。
  • 漢代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極為深遠的一項成就就是造紙術。直到今天,紙依然是日常使用的書寫材料,是為數不多的使用了近兩千年而沒有被淘汰的偉大發明。
  • 古代的賢人,都是先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然後才去影響和培養別人。如果自己的修養不夠,哪裡還談得上感化教育別人呢!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後化為精衛鳥,銜西山的木石填東海;麻姑成仙後,曾經歷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 班婕妤辭謝與漢成帝同車出遊,馮誕備受恩寵與北魏孝文帝同車而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