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銀監局長罕見承認:東北振興收效不大

人氣 3527

【大紀元2016年09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9月8日,在銀行間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共遼寧省大連市銀監局官員稱,現在振興東北經濟困難重重,收效不大。

據大陸財新網9月8日消息,大連銀監局副局長張兆君在9月8日舉行的銀行間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在東北振興應該說困難重重,收效不大,尤其作為大連所處的遼寧省,GDP增速在全國居於末位,呈現一種負增長的態勢。」

張兆君認為,雖然目前北京已經出台很多振興東北的政策,關鍵在於如何在政策解讀方面達成共識並形成一致行動。另一方面,大連銀監局還向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宣傳,將當局、銀監會出台的金融相關政策及時向地方政府進行解讀,從而使政府能夠在振興大連地方經濟時,支持銀行業落實振興大連經濟政策方面的實踐。

從張兆君的發言來看,目前東北各級政府對當局新推出的振興東北的扶植政策還未達成共識,地方政府對此也未表示出積極的姿態。

8月22日,中共發展改革委網站公布消息稱,《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已經印發。方案稱,為了振興東北經濟再次給東北撥款1.6萬億(人民幣,下同),並分年度明確了137項重點工作以及127項重大項目。其中2016年實施62項工程,2017年實施33項,2018年實施32項。

有網民對此表示,「拿錢砸是沒用的,肉包打野狗,絕對不回頭。」「一個快死的人突然看到了一隻大號杜冷丁。本以為是鎮痛,但最終卻是作死。」

數據顯示,2015年東三省的GDP增速在全國墊底,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分別是倒數第一、第三和第四,到今年第一季度,遼寧的GDP為負,全國倒數第一。

東北三省作為中國的重工業生產基地、糧食生產基地、能源生產基地,國企占據統治地位,其資產占比均達到或超過50%以上,而現在國企正在成為東三省經濟發展的纍贅,有評論認為,國企改革不能破題,振興就無從談起,這不是靠上多少基建項目或者資金扶持就能解決,體制是癥結,關鍵是國企,根本是利益。

從2007年開始,中共開始實施東北地區振興規劃,迄今已將近10年,北京的刺激措施接二連三,但很多看上去都如泥牛入海,不見動靜。

今年7月初,有業界人士刊文分析認為,造成東北今天惡果的原因是計劃經濟和國企思維下的遺毒。

該文表示,國企、央企等公有制經濟沿用的是典型的官僚等級制度,這種制度一旦占據主導地位,就會令民眾產生崇拜權利且懶惰的德行,而且瞧不起個體戶等私營經濟體。而這種國有體制對私營經濟的活力擠占是強大而粗暴的。而國企就是低效、腐敗和虧損的代名詞。

以公有制經濟為主的東北,長久以來形成了計劃經濟的遺毒:體制殭化、國有企業吸血、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等諸多問題,然而東北的國企改革改來改去,不僅沒回歸到市場經濟,反而一堆國企合併到央企裡面,越改越看不清出路。

大陸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陳興傑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東北衰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經濟被國企吸乾了。」

擅長研究東北經濟的評論人王思想也說,導致東北衰敗的原因之一是依賴國企。2015年國有經濟占比中,遼寧超過30%,吉林超過40%,黑龍江超過50%,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他甚至說:「這樣的經濟結構下,東北不衰敗,天理難容」。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說,國企被認為是中共的執政基礎,它在江澤民執政時期發展為壟斷企業,成為中共江澤民集團和腐敗分子掠奪百姓和斂財的國家機器,他們從中大肆侵吞國有資產,瘋狂撈錢,讓老百姓買單,民憤極大。

責任編輯:許夢兒

相關新聞
網文:救一萬個國企也救不了東北經濟
救東北經濟?中共再撥款1.6萬億元
川人:又給1.6萬億能拯救東北經濟?
遼寧經濟陷困境 陸媒批薄熙來趕走仰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