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淡化10萬億地方債風險 業界指掩蓋危機

人氣 3350

【大紀元2017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最近中共公布2016年地方債發行規模超過6億元(人民幣,下同),並稱其中大部分為置換債。但是分析認為,置換債只是以舊換新,中共地方債壓力和風險仍然很大。

中共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地方債發行規模60458.4億元,是2015年發行額的1.6倍。2015年地方債規模為3.8萬億。這兩年的地方債發行規模接近10萬億。

這10萬億地方債中,包括將近2萬億新增債券和8萬億存量置換債券。多家大陸媒體近日引述相同報導稱,兩年8萬億置換債減輕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降低了地方債的風險。

但是,業界分析,置換債並未降低風險,而是把風險轉移給了個人投資者。

地方債務置換是指原來政府融資平臺的理財產品、銀行貸款等期限短、利率高的債務,被置換成期限長、利率低的債券。

1月26日一篇分析文章《借新還舊 地方債造「中國次貸危機」?》,針對最新公布的地方債數據分析表示,債務置換,就是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

地方政府還不上的債務,就以發行債券的方式向社會募集資金,債券投資人成為最大的風險承擔者。而大的債務投資人又把財政收入低、本息支付能力差的地方政府債券,包裝成理財、基金等形式,讓個人購買,將風險轉移給了個人投資者。

關於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相關細節,中共於2015年5月公布出來,之後引發業界熱議。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著名獨立經濟學人鞏勝利接受新唐人採訪時表示,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是一個緩兵之計,從長遠來看,債務積累得更大,中共沒有地方政府的破產機制,地方債長期堆積,一旦爆發了可能更嚴重。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表示,地方債置換,意味著地方政府背負的銀行貸款,即使到期可能無法償付,仍然可以通過定向發行地方債的方式繼續獲得資金,這並不是市場化的做法,更近乎行政攤派。而地方債務的成本間接地轉化到全體納稅人身上。

另一個問題是,城投債被業界認為難以置換,而且城投債很多在2019年至2021年到期,所以在2018年之後就會暴露出風險。

城投債的發行主體是地方投融資平台,公開發行企業債和中期票據,主要用於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被視為地方政府發債。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 1月16日發表分析文章,其中提到了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問題。

他表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用低成本貸款建設基礎設施,這樣進行了幾十年,其結果是這些投資的社會回報很低,邊際回報也在下降,同時地方政府的負債不斷增加。#

責任編輯:李明宇

 

相關新聞
大陸債務率高企 地方債與賣地收入捆綁
經濟專家:2017年大陸金融風險恐上升
學者分析目前中國房貸的最大風險
業內人士:房地產已成中國經濟的鴉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