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拜有保庇」講座 介紹臺灣廟宇習俗

人氣 23

【大紀元2017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袁玫華埠報導)人類自古敬仰神佛,正道正教為社會帶來和諧,提升人們的品德,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3月7日在華埠圖書閱覽室舉辦「有拜有保庇」講座,介紹在臺灣占重要角色的廟宇文化暨相關習俗。

臺灣人的民間信仰融合傳統的儒家、道教及佛教,在民間生活扮演重大的影響力,如早期閩、粵居民跨越大風大浪的臺灣海峽,移民臺灣,當時就攜帶海神(媽祖)的神像,祈求航海安全,在臺開墾時期,因為疾病橫行造成多人死亡,因此瘟疫之神(王爺、千歲爺或府千歲)也成民間重要信仰。隨著時代的發展,媽祖及王爺成臺灣寺廟供奉神明的二大系統。每年迎媽祖是臺灣重要盛大的文俗活動。

僑務委員會美國業務總協調暨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主任翁桂堂表示,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2015年的統計,在臺灣登記有案的寺廟超過12,000座,廟宇不但是臺灣相當有特色的地方民俗與建築工藝,也是臺灣民眾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人的生活都圍繞著廟宇,對神佛產生敬仰之心。

當天洛僑中心志工們介紹臺灣廟宇及民間信仰文化,透過講述臺灣廟宇及民間習俗活動,讓主流人士及僑胞進一步認識臺灣傳統民俗信仰伴隨而來的祭禮規儀、民間傳說及節慶民俗等人文故事。活動現場提供麻油雞麵線、紅龜粿及麻糬。

臺灣各地盛行的神明祭奠如新北市萬里區保安宮神明淨港、苗栗白沙屯拱天宮及臺中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及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南投竹山紫南宮借金及吃丁酒文化、屏東東港東隆宮王船祭、宜蘭頭城及屏東恆春的搶孤等民俗活動,也逐漸成為臺灣觀光的亮點、重要景點。

翁桂堂表示,講座希望讓民眾了解臺灣廟宇的特色,廟會中的人情味,希望透過講座促進僑社了解,也鼓勵僑胞朋友踴躍赴臺觀光旅遊。◇

責任編輯:張頓

相關新聞
粵劇公演12位華裔移民第二代粉墨登場
喜瑞都中文學校熱鬧慶新春
居家園藝研習講座11日登埸
「聯成杯」中華文化常識賽6月初舉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