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廖大慶-以文史工作為職志 深耕地方

廖大慶帶觀光導覽解說。(廖大慶提供)
人氣: 77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5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93年三鋼鐵工場結束後,廖大慶將其改為「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及「南方澳文史工作室」,12年來開始以文史工作為職志,深耕地方。

從事文史工作的源起

83年廖大慶任宜蘭觀光協會總幹事去參訪外縣市,看到宜蘭的觀光資源、風景、人文,都不比外縣市差,才開始注重宜蘭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等。宜蘭有自己特色:如宜蘭人古意,有著災難來時會相互幫忙的宜蘭精神。宜蘭開發較晚,自然災害又多,經常淹水,人與人間互相扶持幫忙。他說,有次颱風,他家是竹管厝,被吹掉了,就到鄰居家的水泥屋去避難。在觀光協會期間跟外縣市接觸後,自覺宜蘭的條件很好,得了解自己有什麼東西是值得宣揚的,因此逐漸深入了解宜蘭。廖大慶還跟游錫堃一起去考察石垣島、沖繩,半個月間跟他溝通很多觀光的理念。宜蘭觀光協會任期一屆4年,他擔任一屆總幹事及一屆執行長,累積了一些經驗。後來在通訊做了十多年,覺得世界上沒有用不到的學識與經驗。

2007.03.25諾魯副總統來訪導覽。(大紀元資料圖片)
2007.03.25諾魯副總統來訪導覽。(廖大慶提供)

文化要好,在地人做在地事

廖大慶在南方澳土生土長,看過他的興衰史,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應先去定位,那在地長住居民累積下來的生活經驗,記錄下來。那就是文化。他認為文化的東西政府不用花太多錢,不用太干預,但要去觀照,關心。只要培育在地有心的文史者,給他一點養分,要讓他們能生活下去,他們有著在地的文史養分,因為是本土性的,而非外來移植的。如果每個鄉鎮都有一兩個有心的文史工作者,因為那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問不倒的。文化要好,就是在地人要做在地事。

以南方澳來講,如3月23日媽祖生,這個節氣,適逢鯖魚、珊瑚都在產卵,春天萬物成長。捕魚季告一段落,漁民放下手邊工作,敬天畏神,回去拜媽祖。那時因沒冰箱,東西保存不易,所以大家就來大請客,促進經濟繁榮。後來政府覺得太浪費,就把它給取消了。這就是文化,以前是自發性的,文化絕對是自然的東西。文建會每年花上百億到處建館,後來很多變成蚊子館。政府輪替,文化更迭,政府壽命變短了,8年一個政府輪替,政府為求表現,在沙漠遍地開花,速成的用錢來砸。文化像煙火文化或盆栽文化,辦完事就沒事了。三天不澆水可能就枯了。像我們這種野草文化,踏不死,生命力強,政府多噴幾滴水,他們就會活得更好。像南蜂炮,準備了一年,一天就把它放光。例如:20年前推形象商圈只是招牌統一,也沒啥特色。如要編寫蘇澳鎮誌,用案子來標,在地記者卻標不到,而由專家標到,那他就是東拼西湊,了無新意,到頭來這種文化總是少了生命力。搞到現在,政府有編預算,才有辦活動,否則就沒了。

常民文化,自發性的,在地的,不求絢爛的表現。

每個人聽他們講三剛鐵工廠有情有義故事後,都會深深感動,因為他說的是生命故事!在地人做在地事,累積起來,這就是文化。好的文化,自己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93年三鋼鐵工場結束後,12年來廖大慶開始以文史工作為職志。除了太太賣東西外,他出去外面教學、演講、帶觀光導覽解說,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政府鼓勵民眾了解在地文化。

廖大慶喜歡寫字 並寫得一手好字 。(廖大慶提供)
廖大慶喜歡寫字 並寫得一手好字。(廖大慶提供)

喜歡寫字,樂於跟別人分享好字

他以前最不喜歡寫字,現在呢最喜歡寫字,三剛文物館開館以後,他每天都寫字,照三頓寫,越寫越有趣,每天都在進步,字寫得太多了,就送給人,與大家分享,跟人家換東西,連他的假牙都是跟一個牙醫師換來的。

文化節慶在蘇澳

1995年開始做社區總體營造,廖大慶文史工作室,對蘇澳鎮有諸多影響:1995年安座的金媽祖。鯖魚節-1997年鯖魚節由廖大慶企畫發起,如今成為蘇澳鎮每年必辦的節慶活動。魚丸節-2001年廖大慶策劃魚丸節,阿通伯魚丸得到觀光客票選第一名,現在一家子都靠魚丸吃穿。那時100斤送漁業署,100斤送總統府。1995年蘇澳鎮與日本石垣市締結姊妹市。而1997年到現在他成為宜蘭村落美學策展人。廖大慶協助地方把種子播種下去,而後繼續發芽長大。有陸續發展,微小的力量,若著力點對,會發揮作用。

南方澳鯖魚節。(廖大慶先生提供)
南方澳鯖魚節。(廖大慶先生提供)

6月16日海鯖迴家-為鯖魚請命

另外,為了讓鯖魚產業永續經營,希望能為鯖魚請命,他們將在6月16日辦理「海鯖迴家」活動,預定5天5夜。2017616,一行12人,用獨木舟,划上鯖魚迴游的路,從南方澳出航,抵達日本石垣島,渡過黑潮的湧浪,在沖繩島弧的連綿裡,用船走一條鯖魚回游的路。

目標:鯖魚禁捕希望改在2-3月間(產卵季節),這樣對鯖魚的保護效益更大。

(現在鯖魚禁捕是在6月,效用不大。希望改在2-3月,產卵季節不要補魚。)

對於文化,他有著很強的使命感。他深深覺得:文化就像以前做醬油要180天,是一點一滴、一天一天累積而來,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只有三天或三個月的壽命。先要深耕,才能生根。惟有在地人深耕,才能生根,而後站穩腳步。若不是這樣,將抵不過風吹日曬。他有感而發:有錢才有文化,那不叫文化…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