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唐太宗與民生飲食(下)

作者:沉靜
font print 人氣: 739
【字號】    
   標籤: tags: ,

剪刀麵

用剪刀剪出小銀魚形的麵條,就是剪刀麵,又叫剪魚子,是山西傳統特色麵食之一,製作方法起源於隋末。

民間相傳,太原公子李世民讀書練武、聚賢謀義,武士彠慕名拜訪,時值晌午,李世民留他在書房用餐。正在裁衣的妻子長孫氏來不及備飯,急忙和麵糰,她用剪刀飛快利落地剪下無數條小魚兒,不大工夫,就輕鬆地做出筋道又味美的麵食。武士彠感歎道:「紛亂當世,公子大略;麵如天下,亦當速剪。」公元617年,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以快如「剪麵」之勢攻取長安,建立了大唐王朝。李世民征戰群雄,平定天下。

從青春年少的太原公子到千古明君唐太宗,太原是大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剪刀麵的典故裡,有抓住時機、果斷行動、成就大事的寓意,也有夫妻相助之情、知己謀業之誼,還有太原名揚天下的特產──并州剪!(并州,古代晉陽的別稱,今太原。)不僅能裁衣、剪紙、剪麵,而且砍骨不捲、剪毛不沾,還入了唐詩。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杜甫顛沛輾轉到成都,寫下了「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詩句。杜甫讚美王宰作畫生動逼真,仿佛用并州快剪刀從吳淞江水中剪裁出的風景。另一層暗含追思太宗英武、盼朝政一統的心願。

剪刀麵如此豐富的內涵,故能傳承千年不衰。自唐以來,不僅深受民間喜愛,還成為歷代宮廷御麵呢!

血條麵

雖然陝西好吃的麵數不勝數,但血條麵只有在麟遊縣才能吃到。相傳唐太宗來麟遊九成宮避暑,去鄉間視察民情時發現的。由於皇上的喜愛,血條麵才得以發揚光大。千百年來,在麟遊縣境內流傳不衰。只有在農村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時才能品嚐到地道的麟遊血條麵的美味。

血條麵製作講究,是用豬血(或羊血)和麵製成。要趁豬血新鮮未凝固之時,拌上麵粉、食鹽,攪拌均實。做得好的,都是跟隨村裡做血條麵的「把式」(意為手藝高超)多年,在言傳身教中學練出來的,熟練地掌握了取血、選麵、和麵、擀麵、上油、切麵、蒸熟、製菜、調湯等製作工藝。一般人家都是父子母女婆媳承傳的。血條麵獨一無二,其它地方沒人能做。

深紅油亮的麵條上漂著蛋片、雞蛋、菠菜、木耳、豆腐,紅黃綠黑白五色俱全。血條麵風味獨特,細勁滑潤,鮮美香爽。營養豐富,回味悠長。

一次做成的血條麵在一兩個月內不發霉、不變質、不變味,若存在冰箱裡,則食用期更長。一次性製作複雜麻煩,而平時食用則方便快捷。

索姑青茶與翠峰飥飥

陝西周至是關中大縣,白居易曾在此做過縣尉,還在仙遊寺留下了千古絕唱《長恨歌》。但在周至最有影響力的還是每年三月的青山廟會,自從唐太宗敕封建廟,索仙姑的神跡就在三秦、隴西、蜀北、豫西等地廣為傳頌,民間亦有稱其為「送子娘娘」的。由唐至今,前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廟宇香火不斷。

青山是位於秦嶺終南山一帶的道教名山,又叫翠峰山,古稱翠鳳山,因山青如翠,峰似丹鳳騰飛而得名。翠峰「巔有唐仙姑祠」。山下為秦王李世民遇仙之地,「索姑青茶恭迎唐王」的傳說就源自這裡。

索姑,扶風漢煙村人。「童真悟道,避嫁入山」,虔心學道,採藥行醫,廣行善舉,修煉成仙。「唐貞觀中封為青山神女,立祠祀之,有廟數處,而山之絕頂一祠,仙蛻在焉,祠前有靈泉,相傳禱雨神應。」這是清代周至縣令鄒儒的記載。

茶(fotolia)
一位仙姑奉上芳香的青茶,鮮潤甘醇。(fotolia)

唐初時,秦王李世民狩獵迷路,人馬焦渴,在樹下小憩。迷糊朦朧中,只見一位仙姑奉上芳香的青茶,鮮潤甘醇,頓覺神清氣爽。秦王醒來,定睛一看,仙姑化作絲帶紅線飄向山峰。他起身欲尋仙蹤,白馬卻刨蹄不前,蹄刨處一泓清泉湧出,甘洌爽口,沁人心脾。趕來的侍衛隨從歡呼雀躍,紛紛飲水解渴。

後來秦王登基,封索姑為「大唐全貞聖母娘娘」,在峰頂建索聖母祠,即唐仙姑祠。索姑坐化古崖的蛻骨洞遺址尚存……當年燒水煎茶處亦稱煎茶坪,遺留的古廟對聯曰:「唐王御封煎茶坪,索姑成仙佑黎民。」馬刨泉之處立碑譽為唐王井。還有繫馬樁,為李世民拴馬處。

另有民間相傳,秦王李世民到翠峰山打獵,馬驚迷路,闖入索姑住地,索姑以自己平時的主食飥飥相待,盛在碗裡像蓮花,吃起來鮮香可口,柔韌滑爽。聽索姑講述身世和修道經過,李世民十分感佩。登基後,遂赦封索姑為「全貞娘娘」。而翠峰飥飥則成為宮廷的御宴之品,在西北地區廣受歡迎。

唐人稱麵條為「不託」,「飥飥」,其實就是麵片湯。將麵和硬、揉好,醒一段時間,掐成核桃大小放在清水中浸泡,用手揪成稍厚的餃子皮狀,扔進沸水鍋內。自古有「手裡撕著薄閃閃,下在鍋裡蓮花轉,撈在碗裡似銀盤,吃在肚裡喜洋洋」之說。

煮熟的飥飥加入紅蘿蔔、青菜、黃花、黑木耳、鮮豆腐等,取紅、黃、綠、黑、白之五色,放入鹽、醬油、醋、蒜苗、油潑辣子等調料,五色相間,香辣有嚼頭,好吃忘不掉。@#

參考資料:
1. 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2. 《關中勝跡圖志》、《陝西通志》
3. 《周至縣民國縣誌》
4. 鄒儒《恆州偶紀》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
  • 大唐王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特別是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
  • 李世民一再強調說:「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寬簡。」「若刑罰不當,殺錯了人,怎樣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過來。」
  • 對於戰爭,既不能沒有,也不能常用,所以作君主的要在四季農閒之際,講解和演習軍事和練兵,一定要做到有備無患。
  • 武德年間,面對上萬名強悍的突厥騎兵來襲,唐軍將領非常恐懼。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只以百騎及威武凜然的王者之姿,智退突厥。武德九年,太宗剛即位,突厥再犯,再次曉以大義,讓突厥首領膜拜於太宗的威德之下。
  • 千旗龍動為誰開? 誓蕩烽煙拯眾哀。 戡亂何辭頻陷陣, 除奸不忍幾徘徊?
  • 「凡事皆須務本……」唐朝伊始,唐太宗就告誡近臣民生飲食對國家存亡的重要性。「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太宗採取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勸課農桑、厲行節約等一系列措施,完善全社會的保障體系。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