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月薪三萬撐不起暑假」是炫富?

人氣 1251

【大紀元2017年07月30日訊】這兩天,微信文章《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作者幾乎成為了眾矢之的。作者是一位身在大陸的母親,而無數的「箭矢」則來自中國大陸多家帶有官方背景的知名媒體。在一系列的「檄文」中,最普遍的觀點認為,「月薪三萬撐不起暑假:不過是教育炫富、盲目攀比」。

應該說,在官二代、富二代跋扈、橫行的今日中國,只要「炫富」這個詞一出現,就意味著會招來諸多的批判與聲討。無論炫富的內容是什麼、是否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炫富,這些都不重要。在抨擊者看來,最重要的是要竭力批判他看不慣的某種行為,為了抨擊而抨擊。於是,只要跟花錢有關的,就得統統扣上「炫富」的大帽子。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在如今教育普遍產業化的中國,父母或無奈、或被動、或不知所措的為孩子的教育進行投入,也能算是一種「炫富」嗎?

在此之前,我們或許有必要確認一下,到底什麼樣的行為才稱得上是「炫富」。從詞義上來解釋,「炫富即炫耀、誇耀財富或富有」。典型的例子有「用百十輛豪華車隊迎接一隻百萬元級別的動物」、「上海一男子用大疊百元人民幣來點菸」等等,與之相關的無外乎「豪宅」、「豪車」、「土豪」等這類涉及千萬、甚至上億錢款的資產或群體。

相比之下,一個住在消費水平已十分國際化的廣州,給孩子報了好幾種、加在一起一共花了三萬多的培訓班的母親,真的是在「炫富」嗎?如果她的目地是為了炫富,又何必叫苦連天的說自己的月薪「撐不起」?

事實上,從另一些網友的回應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生活在北、上、廣、深的家長們都在異口同聲的表示,「一個暑假花三萬」的力度根本就是稀鬆平常、不值得稱奇的。更何況,廣州那位孩子的媽媽,其所在家庭的經濟條件尚可,在花費的3萬多元中,有2萬是給孩子去美國遊學的錢。要知道,孩子就讀的是一所「外語學院附屬名校」,因此,出國遊學也並非是無的放矢。若說剩下的1萬多是用來報國內各種培訓班的,相信大多數父母都不會覺得太驚訝。

值得一提的,應該就是這個「報班」的事兒。放眼如今的中國,誰說「報班」只能是中產家庭孩子的專利?一般的工薪階層的父母不也在咬緊牙關、奮不顧身的往裡投錢嗎?最近,一個教育微信公眾號對某副省級的二線城市的1810位家長進行的調查顯示,「近83%給孩子報了暑假班」。再看看他們花的錢數,「37%的家長表示,今年暑假培訓班的花費在5000元以上;20%在3000到5000元;23%在1000到3000元;只有5%在1000元以內」。

那麼,這些報班的錢數占他們收入的比例又是多少呢?「17%的家長表示,占了家庭月收入的一半以上;22%的家長表示,占了家庭月收入的30%到50%」。也就是說,39%的家庭要花掉三成的月收入。這哪是在「炫富」,明明就是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的決心。這樣的決心跟有錢、沒錢無關,跟如今中國的教育已淪為一種「所買即所得」的商品的這種不正常狀態有關。

或許有人會說,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也很商業化,那兒的教育費用也很高。但如果你跟一個歐洲人確認是否如此,他會告訴你,美國很貴、英國很貴,但歐洲的一些福利國家甚至連讀大學都是免費的。此外,更需要補充的是,人家在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尤其是在公立學校,由於國家財政的投入,孩子們上學基本都是免費的。要說人家教育的商業化,則主要體現在私立學校、專業技能培訓學校以及致力於培養精英的教育上。

儘管說,中國也在實行所謂的「九年義務教育」,然而在這一階段、甚至是在步入這一階段之前,父母們真的無需為孩子的教育費操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只是這筆錢支付的極為隱晦,不是直接給提供義務教育的學校,而是給那些能幫孩子升學的校外培訓機構。

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足以證實,中國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無異於一場比賽,第一個階段的終點是高考。為了考上知名大學,先得考上知名中學。更有未雨綢繆的家長,在孩子出生之時,就已經開始計劃孩子該去哪所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以及中學。

聽起來極為誇張,但必須承認,這就是有條件能計劃的中國父母們最真實的心態。那麼問題是,考上重點、知名的學校,為什麼一定要報班?不報行不行?或許,沒有經濟實力的父母剛開始都有這樣的疑問,畢竟沒有人想花冤枉錢。然而,當他們逐漸發現報了補習班的孩子成績明顯提高,並且學校裡的考試題基本都在校外的補習班、而非學校的課堂上反覆練習過時,不難想像他們此後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至於說那些興趣班,跟各類升學考試中,會給特長生加分的政策必然存在關聯。顯然,只要跟孩子的升學形成利益關係,家長們自然就知道如何取捨。在此過程中,極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是,校外的各類培訓班之所以能從這種關聯中分得一杯羹,或許正是因為公辦學校的授意以及教育部門的默許。否則,學校裡的考試題為什麼一定要在補習班,才能得到充分的練習?補習班又怎會知道一個地區升學考試的出題方向?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孩子們都能在補習班學的好,那還要公辦學校幹什麼?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補習班的存在應該是對公辦教育的一次「掌摑」。但奇怪的是,中國無數的公辦中、小學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為何都對這種「掌摑」無動於衷?惟一的答案或許就是,在明目張胆的收費已然取消殆盡的今天,公辦學校以及教育部門的領導們要想實現「有權即有錢」的夙願,就必須尋找名正言順的合作者。

因此,如今公辦學校的角色早已不再是教育者,而是一次次升學考試的考官,而周邊的那些培訓學校則心照不宣的扮演起了一邊配合學校演戲、一邊幫助學生提高成績的雙重角色。說白了,讓教育變成「所買即所得」的商品的始作俑者正是這些姓「公」的學校和部門。

令人唏噓的是,既然他們處心積慮的想要將教育變成獲利的手段,又何必指摘中國的父母不應該在教育上花血本?若不是「賊喊抓賊」,那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李遠哲:學費問題應先談花多少 教育下一代
暑期紀實: 讓自然打開孩子的心!
漫漫暑假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內幕】習舊部翻出陳至立教育產業化舊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