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之旅(35)

千年的帝國都城──伊斯坦堡Istanbul(二之一)

作者:行雲

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行雲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行雲提供)

不少華人,對伊斯坦堡的歷史和建築,相對地比對西歐的歷史和建築來得陌生。伊斯坦堡的歷史建築,基本上可以區分成兩大時期:在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那一千多年的建築形式,被稱為「拜占庭建築」(Byzantine Architecture)。而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那四百年的建築形式,則被稱為「鄂圖曼建築」(Ottoman Architecture)。後者一方面受到前者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帶進了許多新的元素。由於兩者之間不少相似的地區,所以一併介紹,會引起大家不少的混淆。因此我在這篇文章中,會先介紹「拜占庭建築」,待到稍後一、兩篇,再導入「鄂圖曼建築」。

我在另外較早的篇節中,曾經詳細介紹過東方正教的建築形式。(請參見拙作「愛琴海之旅(十一):探看東方正教教堂的建築」。)其中提到說:西歐教堂的建築平面圖,大都呈長方形。但是東方正教教堂的建築平面圖,則大都趨向方形(或是像八角形那樣的中心取向圖形)。東方正教教堂的這種趨勢,就是在「拜占庭建築」裡發展起來的。在君士坦丁堡興起的最初兩、三百年裡,其實長方形和方形的教堂皆有所見。我在下面所要介紹的三座始建於君士坦丁堡早期的教堂,其中兩座便是方形的,另外一座則是長方形的。但是後來方形的設計在君士坦丁堡佔了上風,而成了「拜占庭建築」的第一大特色。影響所及,成了後代東方正教教堂的範本,甚至連幾座西歐的教堂,也深受其影響,其中有兩座相當知名。一座是位在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Saint Mark’s Cathedral),它其實是現存「拜占庭建築」的史蹟中,最為精緻的珍貴遺產。另外一座,則是羅馬梵諦岡的聖彼得教堂(Saint Peter’s Cathedral),它在最初幾位設計師的手裡,包括米開蘭基羅,都是方形的平面。後來的設計師,才將它的一側加長。

西歐教堂與東方正教教堂平面圖的比較。(行雲提供)

「拜占庭建築」的第二大特色,是圓頂的廣泛使用,與西歐教堂的尖頂或山形頂的發展趨勢大異徑庭。而且不少君士坦丁堡的教堂,除了中央有一座大圓頂之外,旁邊還附有兩個以上的半圓頂或是小圓頂。這種多重圓頂的傳統,在東羅馬帝國覆亡之後,深受其征服者鄂圖曼土耳其的喜愛,而廣為採納在清真寺的建築上。它也向東北傳入斯拉夫人的地區,不過可能是要適應斯拉夫地區嚴寒多雪的氣候,而逐漸轉型成多個較小的洋蔥頂。

美國舊金山Holy Virgin Cathedral教堂。(行雲提供)

方型平面與大圓頂的結合,創造出寬闊的無柱空間,這與西歐教堂裡被柱列大幅分割的空間大異其趣。再則,西歐的長型教堂讓信眾與聖壇之間,比較容易因為長距離而產生敬畏之心。而「拜占庭建築」的方型設計,則讓儀式的進行地點比較接近信眾的分布中心。這反應出兩種不同的教會文化。另一方面,這也為「拜占庭建築」帶來了幾個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大型圓頂的結構強度。不少大型圓頂就曾經在大地震中損毀,而需要重建。其他的挑戰包括了如何將圓頂的重量啣接到其下的方形屋牆?以及大型圓頂的採光問題。這些挑戰,後來都找到了精巧的解決方案。

土耳其伊斯坦堡科拉教堂鑲嵌畫。(行雲提供)

「拜占庭建築」的第三大特色,是其內部裝飾以鑲嵌畫(Mosaic)為主。這和西歐古教堂以雕刻為主的趨勢不同。而這些鑲嵌畫裡大部分是肖像畫,可惜的是:從726AD到787AD之間,和從726AD到842AD之間,興起了幾次很激烈的反對肖像畫的風潮,史稱Iconoclasm,許多古教堂的原始鑲嵌畫都被毀壞,今日所見的,大部分是這個時期結束後的補作或修復。

位在義大利半島東北部的威尼斯共和國,在中世紀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勢力(請參考另外一篇拙文:「威尼斯之美」http://dison-kuo.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2483.html)。它起先和位在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關係良好,可是到了1200AD左右,雙方的矛盾日益加深,在1202年誓師的第四次十字軍,原本是要去攻打回教勢力佔領的地區,但是在威尼斯共和國的指使之下,卻轉向攻打基督教自己的要塞──君士坦丁堡。他們在1204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之後,隨即進行了大規模的迫害和劫掠,造就了十字軍史上的最大醜聞。君士坦丁堡的許多傑出的拜占廷建築,都在此次城破之際遭到了很大的破壞。相較之下,後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對拜占廷建築所作的改變及破壞,反而沒基督教勢力自己所作的破壞(以第四次十字軍、及毀壞肖像畫運動為最)那麼嚴重。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之後,由於相當喜愛拜占廷建築,所以不但沒有作全面性的毀壞,連他們後來自己新建的清真寺,都深受拜占廷建築的影響。不過他們將一些拜占廷教堂改裝成為清真寺的過程,的確做了某種程度的破壞和改變。它們主要是:

(一)將祭壇及iconostasis(聖像隔牆)這類的基督教儀式裝設拆除。

(二)將教堂牆壁上的鑲嵌畫(特別是肖象畫)用灰泥覆蓋。也有一些是將肖像面部毀壞的。

(三)在大廳內部增設清真寺特有的儀式設施,包括標示麥加(Meca)方向的壁龕Mihrab、《可蘭經》領唱者所站立的高台Minbar、書寫阿拉、穆罕默德、及幾位早期的哈里發(Caliph)名字的展示牌……等等。

(四)在建築外部增立呼叫集會用的高塔Minaret,數目從一到四,通常是越重要的清真寺,高塔數越多。

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行雲提供)

@#

(點閱愛琴海之旅系列文章。)

──轉自作家行雲部落格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