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科技競爭 或產生太空淘金產業

人氣 548

【大紀元2018年02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編譯報導)競爭是人類科技的天性。科學家預測,技術競爭將產生一個新興的尖端產業——「太空淘金」。

據《紐約郵報》2月24日報導,「太空淘金」也就是太空採礦業。因為科學家發現,那些太空中的小行星富含各種礦物質及各種金屬,利用太空技術去採集那些金屬礦物將帶來巨額利潤。

目前,科學家根據探測的地球周圍小行星所含的礦物質,將小行星分為各個種類。如「S型」小行星,含有高濃度的金屬,如鐵、鎳和鈷;「M型」的金屬含量為其它類型的10倍以上。

這些小行星都是位於太陽系內的物體,經常含有地球上少見的貴重金屬,如鉑、鈀、銠、釕、銥和鋨,如果加以採集利用,將獲得極為豐厚的利潤。

報導說,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在他的新書《未來的太空科技》(The Future of Humanity: Terraforming Mars, Interstellar Travel, Immortality, and Our Destiny Beyond Earth)中描述,太空採礦業就是「太空淘金」。在那些人眼中,那一顆顆小行星就是一座座飛行的「金礦」。在未來的高端產業中,太空採礦業正在悄然興起。


(Youtube視頻:深空工業(DSI)2013發佈太空採礦計畫短片。)

科學家具體估算利潤:一顆3,000英尺(914.4米)的小行星可含有9,000萬噸鉑金,價值約5.4兆美元;100英尺(30.5米)的小行星可能價值250億至500億美元的礦物。

美國航空航天局說:「即使是更小的房屋大小的小行星,也應該含有可能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金屬。」

如今,科學家已經檢測到約16,000顆距離地球較近的小行星,因此將它們標記為「近地天體」。這意味著,它們的軌道在穿過地球軌道時,科學家可以趁機向這些星體上發射採礦設備,實施作業。

現象圖:宇航員在進行採礦作業。(維基百科公有領域/KEEN SWH LTD)

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確定了12顆最適合開採的小行星。

報導說,由於太陽系有這麼多的「黃金」,難怪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獲得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和《阿凡達》導演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支持。該公司承諾於2020年派出航天器收集小行星的數據和樣本。

美國航空航天局已在2016年啟動了一項名為「OSIRIS-REx」的10億美元探測項目,將在2132年探索靠近地球的名為「奔努」(Bennu)小行星(寬為1,600英尺或487.68米),取回樣本以便分析究竟能獲得多少太空採礦利潤。#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智能手機時代 科技研發競賽永不停歇
美鼓勵企業上太空  擬准開發月球
美太空新法  淘金致富不是夢
專家:改裝小行星可造《星球大戰》中的死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