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樂舞詩、詞、曲、賦精華賞析

樂舞文學賞析:唐詩.幸武功慶善宮

作者:仰岳
唐 女樂舞俑。(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唐詩.幸武功慶善宮

唐太宗

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1】

粵予承累聖,懸弧亦在茲。【2】

弱齡逢運改,提劍鬱匡時。【3】

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4】

梯山咸入款,駕海亦來思。【5】

單于陪武帳,日逐衛文㮰。【6】

端扆朝四岳,無為任百司。【7】

霜節明秋景,輕冰結水湄。【8】

芸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9】

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10】

參考注釋

明代浙派畫家石芮作《軒轅問道圖》卷,描繪黃帝在崆峒山問道廣成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壽丘:古地名,在今山東曲阜東北,傳說是黃帝的誕生地。豐邑:沛縣豐邑是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地。

【2】予:我的意思。累聖:歷代的聖王們。懸弧:降生。依古代尚武風俗,生男孩通常會於門左側擺放弓箭。茲:這裡,指慶善宮。

【3】弱齡:年幼時。運改:時運更替,此指隋末戰亂,隋朝將亡唐代將興。鬱:思考。匡時:挽救動盪的局勢,使其轉危為安。

【4】指麾:指揮的意思。八荒:八個方向上遙遠的地方。懷柔:招來四方諸侯使之歸附。夷:平。

【5】梯山:以梯登上高山,比喻經歷艱險遙遠的路程。款:恭順。駕海:乘船渡海。來思:歸來的意思。

【6】單于:漢時匈奴對其君長的稱呼,這裡泛指四方部落首領。武帳:置有兵器的帷帳,帝王或大臣所用。日逐:匈奴王號,位次於左賢王。衛:保衛。文㮰(pi):有花紋的屋簷前板。此二句指四方蠻夷臣服。

【7】端:正。扆:帝座後的屏風。朝:臣下見君王。四岳:四方諸侯,這裡泛指臣下。百司:諸執事,文武百官。

【8】霜節:初秋時節。輕冰:薄冰。水湄:河岸,水邊。

【9】芸黃:形容花草黃色鮮豔。《詩‧小雅‧苔之華》:曹之華,芸其黃矣。芸:芳菜也。賈思勰引倉頡解詁曰:芸蒿似斜蒿,可食。沈括曰:今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其葉極芬香,古人用以藏書辟蠧,採置席下,能去蚤蝨。禾穎:帶芒的谷穗。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10】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鄉宴:鄉里的宴會。大風詩:指《大風歌》,漢高祖劉邦所作。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劉邦)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情,泣數行下。

參考譯文

壽丘是黃帝的誕生地啊!酆邑是漢高祖的發跡之地啊!
我承襲著歷代聖王的天命,誕生在這個慶善宮中。
年輕時遇到了改朝換代,我舉著寶劍思考著如何挽救這動盪的局勢。
我指揮著大軍平定天下,四方萬國諸侯都歸附於我。
海外偏遠的小國都不惜經歷著艱險遙遠的路程,要來與我邦結緣。
異族部落的單于王、日逐王們都臣服於我,願守衛大唐的邊疆。

明仇英畫《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黃帝。(公有領域)

我在皇城大殿接見臣下們,以無為之治領導著文武百官。
轉眼間秋天到了,景緻宜人,河岸間結著薄冰。
放眼望去原野上開滿了七里香,黃花是如此鮮豔,皇城四周的農田結滿稻穗正豐收。
我在鄉間與父老鄉親們一同歡樂,此時此刻如同漢高祖回鄉唱著《大風歌》。

題解及賞析:

唐太宗畫像,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作者:唐太宗(西元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是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於一身的偉大君主,他留下的文治武功為歷代君主的典範,史稱「千古一帝」,他締造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期之一。

貞觀六年(西元632年),唐太宗到了慶善宮(今陝西武功西北),這裡是他的誕生之地。太宗故地重遊,感慨萬千,他在酒席上即興賦詩,之後由太常博士呂才製成樂曲,稱為《功成慶善樂》,並編製了舞蹈,又稱《九功舞》。

此舞為文舞,由六十四名兒童表演。舞者頭戴進德冠,身穿紫色寬袖的袴褶服,黑髮皮履,其動作安徐飄逸,閒靜幽雅,象徵著唐太宗文治天下的德行。

唐太宗時期的國家慶典等重要日子,都要表演《破陣樂》及《慶善樂》兩個舞蹈,這是唐代最重要的樂舞之一。

《新唐書‧禮樂志》:太宗生於武功之慶善宮。貞觀六年,幸之。宴從臣,賞賜閭里,同漢沛宛,帝歡甚。賦詩,呂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慶善樂》。以童兒六十四人,冠進德冠,紫褲褶,長袖漆髻,屣履而舞。

《舊書‧樂志》曰:慶善樂,太宗所造也,名九功之舞。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樂也。冬正享燕及國有大慶,與七德舞偕奏於庭。

《樂府詩集》:唐功成慶善樂舞辭。一曰九功舞,殿庭朝會所奏文舞也。

《太平廣記》:《破陣樂》。被甲持戟,以象戰事。《慶善樂》,長袖曳屣,以象文德。

這詩的開頭連續用了遠古黃帝時期及漢朝兩個治世發源地為開端,接著陳述自己身負天命一統江山後文治天下、四夷來朝的歷史。太宗以無為之治統御文武百官,眾臣均盡忠為國不敢懈怠。

詩的最後三段描述了一個豐收的場景:初秋時節,河水漸漸結冰,田野中盛開著七里香,農夫們慶祝豐收。太宗帶著群臣返回故里與鄉親父老同樂、閒話家常。這一切如同當年漢高祖劉邦回鄉唱著大風歌。

《幸武功慶善宮》僅一百字就道出了大唐文治天下、萬國來朝、百姓安居樂業的歷史,並能和聲、配舞流傳於世。

劉邦的《大風歌》隱約中透露著蒼涼,流露出帝王基業能否長保的憂心。漢初天下雖定卻是危機重重,英雄韓信蒙冤而死,內有外戚權臣之亂,外有匈奴外患之憂。相比之下太宗治理的大唐卻是空前盛世,也是在這一年,太宗釋放近四百名死囚回家過年,之後全數歸來無一逃離。

太宗給百姓的是道德教化,天下人皆重德修善,歸於大道,合於自然,他文治天下的理想在這首詩中表露無遺。@*#

點閱【中國樂舞文學賞析】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 我在花叢之下擺放著一壺美酒,自斟自飲身邊沒有親友陪伴。我舉起酒杯邀請天上明月共飲,在月光下映著自己身影就這樣成了三個人。可惜明月不懂得我獨自一人飲酒之樂,而影子也徒然伴隨在我的身邊。
  • 舞蹈家們頭戴著金花裝飾的折風帽,騎著白馬在臺上徘徊漫步。揮舞著寬廣的衣袖姿態瀟灑優美,就像猛禽海東青般翩翩飛來。
  • 我知道只有深刻了解禮樂含意的人才能創作新的禮樂,能了解禮樂種種儀式的人才可說明禮樂的規範。能創作禮樂的人:如禹、湯、文、武、周公稱之為「聖」,能說明禮樂規範的人,如子游、子夏、季札稱之為「明」。
  • 《七德舞》起源於《秦王破陣樂》,是唐代最著名的一部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宮廷樂舞。是基於原唐初軍歌《破陣樂》發展而來。貞觀七年,唐太宗親制《破陣樂舞圖》,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正式更名為《七德舞》。
  • 長安到吐蕃的行程路途極為荒涼,接連半個月都難以見到行人,路途中難得見到一年四季盛開的花。 我彈奏著琵琶,其聲低沉抑鬱,難掩心中的傷悲。短促的節奏圍繞著公主華美的衣服,清亮的聲音充滿了翠羽裝飾的帷屏。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