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成語數來寶

天地人之道「六六大順」 道理安在?

作者:荏淑一
怎樣才得能六六大順?(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32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一些招福的吉祥祝賀詞,雖然通俗,個中則含有悠久的文化底蘊,反映了中華民族非常深奧的睿智,還有生命哲學!常聽說的「六六大順」就是其中一個。

許多人對「六六(66)」的數字深有好感,甚至很著迷;有的牌照、數字號碼中如果有66,要價也特別高。人們覺得「六六大順」表示諸事大吉大順利,那麼「六六大順」的道理何在?「六六」真的存在嗎?

中華文化 六六大順典故奧妙

中華民俗中喜歡數字「六六(66)」,然六六指的是什麼?常見說法不一。有的說來自《左傳》的「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此數者累謂六順也。」這可以應驗於社會層面,然而六種角色並不能通用在每個人身上。還有的說法以擲骰子的得點來解釋,惹人一笑!

這裡舉來自中華文化哲學之源《易經》的道理,說一說「六六大順」的含意。

《易經》的道理非常深奧而廣大,說天道、說人道、說地道,涵蓋人所生存的天地人時空,宇宙、天文地理場域、人倫關係無所不備。然而,《易經》的表現又非常簡易,用「卦」的三畫或文王卦的重卦六畫,把天地人之道的演繹變化都涵蓋了--天上、地下、人在中。

最早伏羲氏的作八卦,後來周文王演繹八卦,每一卦都用重卦展現,成了六十四卦。[1]《易經.說卦》就這麼說:「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周易經傳集解.卷一》解釋:「重卦者兼三才而兩之,故一卦六畫。」六十四卦之卦,上下各三畫,用六畫來表一卦,所以說「易六畫而成卦」。

「天地人」古人合稱「三才」。天、地、人各有主要的兩面性,表現在天道為「陰陽」,表現在地道叫「柔剛」,表現在人道稱「仁義」。綜理了「天地人」和其兩面特性就成了六十四卦的表現。

「六六」為何稱大順呢?

「六六」為何稱大順呢?(pixabay)

那麼「六六」和六十四卦有什麼關係嗎?「六六」為何稱大順呢?在《易經.繫辭下》直接點出:「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2]就說一個卦的六畫,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表現。

所以「六六大順」就應在天、地、人之道中,也就是指人活在天地間事事順利亨通了。

我們知道九代表陽之極,最為剛健、剛強,那麼為何不說「九九大順」而說「六六大順」?宋代《周易經傳集解》就這麼說:「安貞吉謂用六也,惟用六可以久而安之矣。」

意思是說,要有大順大利的人生就是要用「六」也!「六」代表陰爻,就是陰柔、柔順,「其氣為隂,其體為柔,其用為順矣。」[3]在天、地、人間都用陰柔事剛強,以退為進,以後為先,以失為得,就得以大順。柔而不摧呀!

這個陰柔的「坤德」並非女性專屬的氣質,也可以是君子之道。《易經.坤卦》彖傳說:「柔順利貞」,舉例來說,修口寡言也是一種陰柔的處世之道,寡言、不言不批評、不爭辯可以息是非,得以長治久安。[4]

有人認為「六六大順」指的是坤卦,因為坤卦的六爻都是陰爻(六),即由六個「六」組成,所以成了「六六大順」的由來。可是看看「坤卦」的第六爻--上六以柔順之身而居於上位,呈現凶險無比的現象,怎麼會「大順」呢?一般所謂的「正話反說--『六六大順』以討口彩」無法自圓其說。「討口彩」怎能真安身?再說「坤卦」僅僅只是一卦,又怎能代表天地人的全貌呢?

以後為先,以失為得,以往為歸,以貞為利,這種柔順之道,不計個人利益,不會樹敵。因為以失為得,以後為先,遇到什麼壞事都認為是給自己提升的機會,怎麼會有過不去的難關呢!只要自己的心理順了這個天地至道--「六六大順」,貞定實踐,人生大順大利是必然的道理了!

-註-

[1]《史記.周本紀》說周文王:「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揚子法言》: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

[2]《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3] 見於《周易經傳集解》:「畫而皆二則其數為偶(*陰爻),其氣為陰,其體為柔,其用為順矣!天下之至健者莫如天,三畫皆健,不曰天乎!天下之至順者莫如地,三畫皆順,不曰地乎!」

[4] 《周易經傳集解》就這麼說:「安貞吉謂用六也,惟用六可以久而安之矣,是故聖人寡其辭,而非隱,弗見其言而非贅(沒用處)也。」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