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舞:唐代風格健朗的《柘枝舞》

作者:木木

唐代女舞俑。(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19
【字號】    
   標籤: tags: , ,

唐時有一種源於西域、風格健朗的舞蹈,名為「柘枝舞」。我們不妨通過幾位唐朝詩人的詩歌來一窺這種舞蹈的表演內容和風格。

舞蹈者尚未出場時,「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1],即先響了三聲鼓;隨即舞蹈者出場,她們頭戴珠帽或繡帽,身穿羅衫和長裙,腳上穿著錦靴,腰身非常纖細,在詩人的眼中是「垂帶覆纖腰」[2]、「花鈿羅衫聳細腰」[3],而且腳步輕盈,「移步錦靴空綽約」[4]、「旁收拍拍金鈴擺,卻踏聲聲錦袎摧」[5]。她們的眉毛畫的很濃,兩眉之間還放上了花鈿,眼睛充滿動感,每一刻都吸引著觀者,是「傾眸溯華榱」、「曲盡回身處,層波猶注人」[6]。伴隨著鼓聲,舞蹈者不斷變換著舞姿,走、蹲、跪、下腰,時而舞動羅衫,振袖拋拂,「紫羅衫動柘枝來」[7],「長袖入華研」;時而腳踏節拍,「紅錦靴柔踏節時」[8],舞裙飛動,「迎風繡帽動飄」[9]。節奏由慢到快,身形變化快,只見「亞身踏節鸞形轉,背面羞人鳳影嬌」[10]。在觀者尚沉浸在優美的舞蹈中,以為乃是神舞之時,舞蹈者以下腰的動作結束了舞蹈,「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11]。然後舞蹈者謝幕,「舞停歌罷鼓連催,軟骨仙蛾暫起來。」[12] 此時觀者的感覺好像是「卻赴襄王夢裡期」[13],仍然意猶未盡。

從唐詩的描述中,可以知曉柘枝舞的伴奏樂器是鼓。正是在歡快的鼓聲中,柘枝舞的表演者出場、起舞、謝幕,因此舞蹈節奏鮮明歡快,風格健朗。此外,根據在阿斯塔出土的唐墓中的舞樂絹畫以及史料,可知柘枝舞是雙人對舞,稱為「雙柘枝」。

柘枝舞最初發源於西域石國。史書載:「石(國),或日拓支、日拓折、日赭時,漢大宛北鄙也。」後在隋唐之時傳入中原。唐代「柘枝舞」流行很廣,除京都長安外,常州、杭州、洪州(南昌)、潭州(長沙)、 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柘枝舞」。最早的舞蹈者是石國的舞伎,後來中原一帶的舞伎也學會了,還出現了專門的「柘枝伎」。如唐朝宮廷中著名的舞伎蕭鍊師,就是以善跳柘枝舞聞名。

參考資料:

[1] 唐白居易《柘枝妓》。
[2] 唐劉禹錫《觀柘枝舞二首》。
[3] 唐章孝標《柘枝》。
[4] 同注釋3。
[5] 唐張祜《觀杭州柘枝》。
[6] 同注釋2。
[7] 同注釋1。
[8] 唐張祜《觀楊瑗柘枝》。
[9] 同注釋3。
[10] 同注釋3。
[11] 同注釋2。
[12] 同注釋5。
[13] 同注釋8。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 皚皚白雪,連綿青山,芳草萋萋,悠揚的笛聲緩緩而出。隨之,樂曲節奏轉而明快昂揚,一群藏族少年們躍然而至。他們揮舞著的雪白長袖飄曳在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下,純潔無瑕。這是神韻作品的早期節目《為神歡歌》的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