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稱美軍正改變城市街巷戰術

標籤:

【大紀元10月22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二十二日專電)美國為了推翻海珊政權,正在加緊訓練美軍急速攻佔伊拉克大都市的戰術,演習的目標是強佔或摧毀海珊的權力支柱,藉此孤立城市並控制都會區。

紐約時報今天指出,美國軍方採納新的觀點並擷取最近的歷史教訓,整理出一套和第二次大戰以來大異其趣的街巷戰術,避免使用強大的砲兵火力或原子彈。

過去,美軍儘量避免進攻城市,非不得已,為了減少美軍傷亡,則以強大火力將之摧毀。美國目前的「戰略目標」只是更換海珊政權,將無辜百姓傷亡減至最低亦屬必須,因此「戰術」非變不可。

調整「攻城戰」戰術,不但可以避免美軍在街巷戰中的大量傷亡,也可避免久佔別國的城市,引起當地人民的抵抗。

美軍希望海珊很快就會失去「死忠派」的效忠,在眾叛親離下導致政權「內爆」。

為了增進攻佔巴格達的效率,美國的情報單位正在努力收集最新地圖和高傳真衛星照片,同時向外國建設公司索取海珊王宮和軍事建築的藍圖。

攻城部隊情報正確,協調緊密、移動迅速是這項新戰術成功的要項,最好還要如國防部長倫斯斐所說的,要能夠讓伊拉克老百姓產生「信賴」感,讓他們覺得美軍是他們的「解放部隊」。

時報說,即使攻城順利,若百姓死傷過重,對布希政府而言仍將是「政治失敗」–美國民意和世界輿論,尤其是中東地區的民意,都不會饒過布希。

新的戰術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慘勝」的下場。其具體做法包括「多層面規劃」,先挑好哪些政治和軍事總部、水電供應樞紐、食物配給中心和廣播電台是優先攻佔目標,同時看清楚清真寺、外國使館和紅十字會的倉庫,千萬不能誤炸。

攻佔城市的方法有如中共的「超限戰」,不但動用部隊和武器彈藥,同時也發動電子干擾,以便「同時控制物資、人員與資訊流動」,對目標城市產生「形體、心理兩孤立效應」。

美軍進入城市後,將立即透過廣播和散發傳單,解除伊軍的心理防線,安定人心。這項工作,隨後可透過伊拉克國營的電視和電台繼續進行。

根據先鋒部隊指揮官尼可森中校(Lt.Col.JohnNicholson)的說法,此一戰術的目的是「孤立城市」,然後「孤立城市裡面的某些目標」,而不是「完全佔領城市」。也就是說,「只摧毀某些標的物,控制其他標的物」,這樣就可「控制整個城市」。

政治考慮是這項新戰術的主要背景,他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將敵對政權)快速轉型為戰後友我政府,你就不能衝進城去,把人家夷為平地。」

根據歷史記錄,攻城部隊的傷亡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在新戰術指導下的美軍演習顯示,傷亡率可降到百分之十。

在某一軍事基地進行「都會計畫」(ProjectMetropolis)的陸戰隊研究小組發現,新戰術比新科技重要。當然,結合新戰術和新科技更重要。

例如,街巷戰不再講究「踢門闖進」技術,因為很可能就會踢到詭雷,而解決移動問題,可借用以色列軍隊的經驗,在牆上炸洞穿過。

避開街巷移動是減少傷亡的好方法,因為根據第十山地師(10thMountainDivision)幕僚長卡斯倫(RobertCaslenJr.)的估計,百分之八十傷亡都是在「建築物外和建築物與建築物間移動」時所造成。

「戰術移動機器人」(TacticalMobileRobot)是一輛很小的遙控車,它就具備破洞穿牆然後迅速傳回照片的功能。

可以穿透地面的雷達、能穿過牆壁的體熱偵測器等新科技,可以找出躲在地下隧道或牆壁後頭的敵人。

最新的光學技術也有助美軍於入夜後發動城市攻擊,因為此時敵軍陷入一片黑暗,美軍卻看得一清二楚,而平民百姓大多躲在家裡,街上不會人潮洶湧,以致被當作人肉盾牌。

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孫子兵法就勸戒將領說,城市街巷戰最容易讓戰士疲累和增加傷亡,也最難以取勝,實乃下下之策。

時隔兩千五百年,華府五角大廈的策士們發現,孫子的說法實在沒什麼瑕疵可挑,只好根據最新局勢與科技,修訂一份新的攻城戰術。

一位知悉這份新戰術研擬過程的資深軍官說,「如果我們真的一定要在巴格達激戰,這就表示過程當中,我們已經把什麼搞砸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部分美軍飛行員遺骸在西藏被尋獲
美軍連續四天轟炸伊拉克軍事據點做攻伊舖路
布萊爾:中美軍力差距30年 助台美必勝
菲南發生爆炸案一名美軍與一名菲人死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