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協會只為存「行善火種」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23日訊】台灣第一個民間救難組織,中華國際搜救協會昨天獲頒第四屆國家公益獎團體獎,協會成員平時自掏腰包接受訓練,一遇災難立即冒險搶救,所有參與搜救工作者都有「甘願作、歡喜受」的心理建設,只願保存行善的火種,更願意成為台灣救難工作的外交尖兵。

據中央社11月23日報導,中華國際搜救協會昨天獲頒第四屆國家公益獎團體獎,協會成員平時自掏腰包接受訓練,一遇災難立即冒險搶救,所有參與搜救工作者都有「甘願作、歡喜受」的心理建設,只願保存行善的火種。

中華國際搜救協會的前身是民國七十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山難搜救協會,這也是台灣第一個民間救難組織,協助各地方政府進行山難、空難、海難、地震等各項救援工作,為適應環境變遷,八十五年籌組成立中華國際搜救協會,協會組織下設置中華民國搜救總隊,搜救圍也擴展到國外,並與加拿大、美國救難組織合作,提升台灣民間救難技術。

中華國際搜救協會理事長王美珠說,搜救總隊成員平時接受訓練、購置個人救難裝備及擔任搜救任務,一律是自掏腰包,協會嚴禁成員向受難或罹難者家屬收取任何費用,成員一旦接獲搶救動員令,必須放下手邊工作趕赴現場,儘可能爭取救人的黃金時。

王美珠談到有些搜救總隊隊員為了參與救難工作因而請假過多被公司辭退,有時成員必須放棄難得與家人團聚的除夕夜,有時因背太多屍體而飽受屍毒之苦,但這些問題都讓隊員們甘之如飴,真正令隊員們搥胸扼腕的是因裝備不足而延誤救難時機。

例如,搜救總隊曾與美國搜救隊締結為姐妹隊,從中學習地震時大樓倒塌的搜救技術,可惜因經費無著落無法購置震災專用的救難器材,導致在九二一震災擔任救難工作的隊員們,心中留下太多的遺憾。

不過,在歷經林肯大郡倒塌、華航大園空難及九二一大地震後,搜救總隊弟兄冒險救難的身影讓許多社會大眾留下深刻印象,搜救總隊獲得來自各界捐贈救難車輛、搜救快艇及高科技救難裝備等,讓搜救總隊更感責任重大。

值得告安慰的是去年娜莉風災造成台北地區大水災,和今年五月華航澎湖空難事件,因先進救難器材發揮功效,使隊員們減少許多不安與愧疚。

搜救總隊義行也為國家做了成功的國外交,去年薩爾瓦多發生大地震,搜救總隊在慈濟基金會和長榮航空協助下,趕赴薩國搶救,隊員們日以繼夜投入救難工作的表現,贏得薩國政府與人民的尊敬和感謝。

王美珠說,參加搜救是終身的志業,搜救總隊所有弟兄都有「甘願作、歡喜受」的心理建設,只希望能保存「行善的火種」,搜救總隊不希望台灣發生任何災難,但是萬一無法避免,希望能因搜救總隊隊員的即時加入,減少社會大眾生命財產的損失,而搜救協會更希望台灣的救難組織發展更健全、器材設備更完善,搜救總隊的隊員們更願意成為台灣救難工作的外交尖兵。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調查指出港人比較熟悉之品牌
陳總統「逆風前行」以理性和善意贏得改革支持
中國百姓怎麼看中共新領導班子
美11%青年不知曉國家位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