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布什奇襲北京

金鐘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9日訊】布什在中美對話三十周年之際訪問北京,不由得令人想起上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和共產主義之間的冷戰史。

美中關系的歷史背景

在一九九一年蘇共倒台之前,長達四十五年中,蘇聯是美國唯一的對手,中國只是美蘇對抗中的一顆棋子。一九七二年的尼克松訪華,完全是出於美中反蘇的策略需要。我曾有《基辛格批判》一文(收入《共產中國五十年》),詳細分析其實質。指出「基辛格反蘇是基於對一個共產大國實力的恐懼,毛澤東反蘇是基於對一個共產大國邁向自由化的恐懼。」結論是,尼克松到訪支持了當代最大的獨裁者,對毛反蘇的肯定,也就是對文革浩劫的肯定,不利於中國的民主化,更使最有希望的台灣成為中美交易的犧牲品……

蘇聯解體後,美國要對付的共產大國唯有中國,但美中對抗与美蘇對抗呈現巨大的本質區別。美蘇以旗鼓相當的軍備競賽為主,蘇聯實行封閉的社會體制;美中則以政治制度的對立為主,中國經濟完全對西方開放,美中不存在軍備競賽問題,卻存在美蘇之間沒有的日益發展的經濟互利關系。

回顧蘇美中三角關系的這段歷史,對評估布什最近的中國之行是必要的。由此可見,三十年前美中兩國,除了「反蘇」之外,無任何共同之點,如果硬要說是尼克松毛澤東對話開辟了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政策,那是缺乏事實根据的。相反,正是毛的死亡,文革的破產,才給新的中美關系帶來机會,并因而促進中國社會的開放与進步。

布什正是沿著這個大背景來到中國。但是他只在北京待了一天半,尼克遜訪華則長達一周。評論界近來指出,布什這次訪問乏善可陳,無新意。因為美國的主要目標:限制中國出口大規模毀滅武器,及中國的主要議題:美國討論導彈防御體系——都未達成協議。台灣問題更是各說各話。取得的成果,只是在經貿、科技、能源、環保等方面的合作(但這些方面,美中兩國的合作已上軌道,無須勞駕總統出面談判。)

中國記者學者的真實反應

中國官方評論和海外親共媒體,則掩飾真相,大贊中美近年來「磨合」成功,關系更為成熟,指布什在京表現只是「外交練兵」而已。可是,我們卻看到一些重要的反應:

第一天布江記者會後,据報導,北京學者便提出對布什的五大質疑:一、只談台灣關系法,不談三個聯合公報;二、竟暗示中國是威脅美國盟友台灣的「危險國家」;三、只談對台和平解決,不談和平統一,是否支持台灣和平獨立?四、稱中國未來三十年將有翻天覆地變化,是否企圖干涉中國內政?五、反對中國武器擴散,又向台灣軍售。

中共《大公報》馬玲專欄,則罕見地贊美布什的清華大學演講「机敏過人」,「超高水平發揮出一個政治家、一個布道者、一個美國推銷員的作用」,宣揚美國价值觀「都是沖著中國的軟肋來的」。「借題發揮可謂到了至極的水准。」「布什演講後,其余音在中國許多地方的梁上云繞,人們議論最多的是,想不到小布什大腦和口才這厲害,他的和善外表与丰富表情後面的居心,也算讓中國人領教了美國意愿改變中國之不遺余力。」該報記者在訪問人民大學學者時,更稱布什態度強硬,咄咄逼人,具有進攻性。

這些大陸學者与記者的反應,應比海外評論更具代表性、可信性与權威性。据中共中宣部的調查結果,學生們對布什演講整體評价是「印象好、誠懇可親,比克林頓好」。

不為人注意的一則消息,報導大批美國記者在「空軍一號」上追問國務院發言人,總統對中國學生大談美國价值觀的目的是甚?是否推動「和平演變」?發言人則閃爍其詞,只說總統「謙和」的外交政策,希望与中國人民「共享」美國的想法。

美國促進中共權力交接明朗化

另一點已為人注意,但未夠重視。那就是布什這次訪問,令中共十六大的權力接班開始明朗化,胡錦濤的接班地位已浮出水面。布什在來訪前就要求与胡單獨會談,雖未獲安排,但給了胡陪同布什去清華大學的机會,布什并試圖与胡「套近乎」,說彼此是年齡接近的人。雖然,胡在清華的舉止,被形容為「生澀而木訥」「尷尬地說了一句英文Thankyouverymuch!」,但仍給記者留下「清嫩」之感,更重要的是敲定了胡四月份即將單獨訪問美國。

這樣大手筆地推動胡錦濤出線,是美國對中國內政的明顯插手,卻得到中共高層的默認与「合作」,對布什該刮目相看了,他不只有一身「德克薩斯魅力」,還有超越西方一般領袖的魄力。

內情尚待揭曉的是,胡錦濤的對手曾慶紅,這次沒有露面,与他在上海APEC會上的高調亮相适成強烈對比,恐怕与海外大量的非議有關吧。李鵬則只在宴會上与布什握了一下手。

江澤民是老了,還是不務正業?

江澤民的表現已有很多評論,中國時報社論說他在記者會上「表情十分僵硬,完全不像已經做了十几年、權力達到顛峰的國家元首。」那天在電視机旁,我想,中國人都為他害羞。不僅和中共記者演雙簧,答問照稿念,且對美國記者的問題公然兩次不理睬,連起碼的禮儀也不顧,最後回答在天主教之後,竟把「基督教」說成「耶穌教」。行家們都說,江的助理、智囊應統統炒魷魚,准備几條問題的回答,打打太極,何難之有?弄成如此丑態,無非兩個原因:一是人老了力不從心,二是不務正業。据報導,江在二十一日的晚宴上,又雅興大發,邀布什、鮑威爾唱歌,皆遭婉拒,便自己主動唱起情歌來,又与總統夫人、賴斯及大使夫人先後共舞,出盡風頭。不明白這位七十多歲的元首,在小一輩的貴賓面前大顯風流,為了啥?或許可以理解為絕對權力下隨心所欲的一种亢奮吧。

布什此行,最受好評的是在台灣問題上堅守立場,毫不動搖,比之克林頓更像一位美國政治家,毫不含糊地維護台灣存在的安全与价值,連三個公報也不愿提及。反复強調「台灣關系法」是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礎,使他成為在台灣問題上最敢對中共說不的美國總統。當局對此,未有惱怒的反應,可能美方也拿穩了北京對台灣實在也是無可奈何的狀態,何況今年權力交替的內部壓力大過一切,對台灣更不可能有大動作。布什空前的出人意表的成功

總之,這次喬治布什訪問北京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出人意表的,在歷屆總統訪華的平庸妥協記錄上,樹立他光彩照人的形象。這是意識形態的成功,是政治家的成功,這种成功在當代極權主義的心臟地區取得,無异於一次光榮的奇襲,反恐協議的未遂,便顯得微不足道(美中已有反恐的基本共識)。布什的成功誠然与個人的信念、操守与魅力有關,但一名在美國屢被「修理」的牛仔總統,卻在東方成為捍衛美國价值与普世价值的英雄,這絕對顯示民主制度對於共產極權制的無比优勢。當然,這与美國實力雄厚關系甚大,美國今天占有世界軍費的四成,全球的GDP的三成,是獨一無二的超級強國。

而江澤民的保守、顢頇和笨拙,雖有他強烈的個性弱點使然,更反映中國現行政治制度雖經二十多年西風薰陶、沖擊,仍是頑石一塊,不僅行政效率之低,有如李鴻章時代(錯把有虔誠宗教情怀的布什,當作政客克林頓),而且顯示政經矛盾已到了非進行政治改革不可的地步,經濟改革達到与西方接軌共舞的程度,政治上卻容忍一名樂於作秀、不怕成為笑料的庸才行使皇帝般的權力——啊,中國!(開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逛街滿載而歸 王菲談与竇唯复合不禁唉聲嘆气 (3/5/2002)    
  • 金鐘: 想起索爾仁尼琴 (3/3/2002)    
  • 西裝槍匪閃電劫金行 (2/19/2002)    
  • 四槍匪今天搶劫香港一珠寶行 損失900万港元 (2/19/2002)    
  • 三「尼姑」街頭行乞被捕 (2/8/2002)    
  • 金鐘: 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界——《脊梁:中國三代自由知識份子評傳》出版前言 (12/24/2001)    
  • 《開放》總編金鐘﹕《中國「六四」真相》可信 (4/16/2001)
  • 相關新聞
    《開放》總編金鐘﹕《中國「六四」真相》可信
    三「尼姑」街頭行乞被捕
    四槍匪今天搶劫香港一珠寶行 損失900万港元
    金鐘: 想起索爾仁尼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