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學費被揮霍一空 廣東一貴族學校被迫關閉

人氣 16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4日訊】香港商報4日報導, 今年2月16日,廣東省惠州市一家私營貴族學校突然宣布關閉,而老板史大宏不知所蹤。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當地政府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緊急協調下,784名在校學生的入學問題獲得圓滿解決,但家長們繳納的逾兩億的教育儲備金卻覆水難收,而該校250餘名教職員工被欠10個月的薪水也暫無著落。

3月1日,本報記者親赴惠州,了解到該校倒閉事件中的一些內幕,并獲悉在政府努力下,史大宏已返回惠州,而政府正与學生家長積極尋求最佳解決途徑。

財政陷困員工‘斷炊’十月

3月1日中午,記者來到位於惠州市馬安鎮的惠州超能雙語學校。只見漂亮的校門前簇擁著大批學生家長,門前一溜排開的几張桌子邊坐著廣東省商盾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他們被家長圍得水泄不通,忙得不可開交。原來,惠州市政府委托他們來這里為家長辦理法律援助手續。

一位穿警服的工作人員過來詢問記者的身份,然后請記者向進駐學校的工作組了解情況。記者隨他進了學校,但工作組人員尚未上班,記者於是在學校里逛了逛。校園里景致优美,建筑也很別致,可以感覺到當初建園者的良苦用心,而所有的標牌也都用中英文標注。

雖然發生倒閉風波,但整個校園卻不象傳聞中所述般混亂不堪。一位知情者說,這是因為當地政府及時採取措施,派了大批公安來保護學校資產。而就在前年,珠海的一所貴族學校倒閉時,憤怒的家長將校園砸得面目全非。

待工作人員离開后,記者又溜進學校。在幽雅的校園小徑上,記者遇到一對該校的廚工。他們說學校還欠他們几千塊錢,目前是由市政府墊錢讓食堂開伙,為身處困境的教職員工提供飯食、水電,保障基本生活。

記者找到教師宿舍,几位在校老師講述了他們的故事。張來潮老師退休后來校教高中數學,他說,其實該校財政早在1999年便已捉襟見肘。他於1999年10月30日來校工作,因為連續兩月未領到薪水,便於2000年1月要求辭工。學校給了他2000元錢,另打了3800元錢的白條。那年新年,學校炒了一些教師,給繼續在校任職的員工每人發了1000塊錢。

由於吃不准情況,張老師在离校之際對一位姓張的校長說,如果學校經濟條件還行,而且認可他的教學能力,開學后可致電於他。這樣,新年過后,他二度入校,學校如期開了2000年2、3、4月份的工資,還補回了他以前的白條。

2000年5月底的一天,學校召開大會,表示要保障教師工資以穩定人心。所有教學人員當月都發了工資,而包括校長在內的行政人員卻沒有領到錢。后來又發生了拖欠現象。2001年1月,一位叫朱源茂的老師給老板寫了一封公開信,號召大家簽名。信的內容大致是說,年關將至,希望老總一定要想辦法給教師發兩個月的工資以返家過年,結果如愿以償。

但后來的形勢卻每況愈下,從2001年8月起,學校便徹底“斷炊”,加上2000年的8、10兩個月一起,教師共計被拖欠10個月的薪水。此外,每個教師進校之初的六個月,每月被校方扣除20%的工資美其名曰“師德”工資,本應在教師离辭時返還,但2000年后离校的老師都沒能拿回這筆錢。

債台高筑兩億儲備金付東流

然而超能學校的欠債遠不止此。据一位知情者透露,該校拖欠教職員工工資近402万元,欠銀行貸款2100万元,拖欠校園用地租金130万元、水電費50万元,而需要清退給學生家長的教育儲備金更高達2億2169.1万元。

据了解,這座佔地近300畝的貴族學校是由大亞灣北澳集團主辦的私人學校,法人代表叫史大宏。學校在1996年開辦初期曾風光一時,以其環境优美、師資雄厚、設施齊全吸引眾多家長慕名而至。學校關閉時尚有在校學生784名,其中包括1名港人子女,1名韓國人子女。學校創辦時,每位家長都向學校繳納了20多万的教育儲備金,承諾學生畢業時返還。而史大宏收到教育儲備金后,曾投資足球隊,開辦酒店,并在惠州和新疆各開辦了一家足球學校,結果全軍覆沒。1999年,國家禁止民辦學校向學生收取教育儲備金,導致學校流動資金枯竭,辦學陷於困境。一些已畢業或是中途轉學的學生,都未能取回教育儲備金。

港人李惠芬女士便是受牽連者之一,她的孩子1998年入讀該校,1999年轉回香港就讀,但當時所交的23万教育儲備金卻一去不返。她曾討要過多次,均無果而終。而另一位在惠陽做生意的港人王女士則稱,她的兩個孩子与她家姐、表弟的小孩均在該校上學,四名小孩子共交納了92万元人民幣,如今卻落得人去樓空的下場。

頹勢難挽評議褒貶不一

記者在惠州曾試圖聯系史大宏本人,但未能如愿。這位曾离校而去的老板在政府動員下,又返回惠州收拾殘局。有學生家長表示已約見過他。總之,他出其不意的辦事方式給眾人留下了褒貶不一的看法。

据了解,史大宏在學校關閉前曾多方尋求合作伙伴,試圖“咸魚翻生”,但均以失敗告終。該校的老師告訴記者,自2001年9月開始,關於學校將被收購的傳言便不絕於耳。最初是說本港某財團將對該校實行部分收購,而且是由惠州与本港的政要人物牽頭,后來又听說本港某財團的人看過之后,認為史大宏要价太高,決定等學校破產之后,再以低价收購。

接著又風聞該校將跟北京某公司捆綁上市,此后又傳說深圳一家名气很響的保險公司將收購史大宏旗下的一家足球學校,還要將超能學校里偌大的足球場作為訓練基地,此間還陸續有不少人來學校參觀過。而新年前,老師們又听說大連一家著名的涂料公司有意收購,雙方進展很順利,史老板曾說合作只是個時間表問題,囑咐大家安心工作。

於是大家引頸而望,翹盼學校重獲新生。今年1月31日放寒假前,學校召集教師開大會,所有人都以為學校將發錢了。該校宋校長在會上說史老板与大連的公司已談妥,而該公司將帶錢乘坐當日上午的飛机往北京,然后与史老板一起飛回深圳,給大家發錢。老師們於是喜滋滋地等待著史老板。就在會議中途,老板的秘書致電給超能學校小學部的黃校長,黃听完電話后寫了一張紙條給正在主持會議的宋校長,宋看完后沉默片刻。在會議結束時,他告訴大家:史老板從北京來電說,由於銀行的取款机器發生故障,錢暫時取不出來,望大家留下自己的銀行帳號及家庭地址,由學校匯過去。

然而史老板再未露面,一些老師因為沒有錢留了下來,部分回家過年的老師2月18日返來后,當晚便得知學校關閉了。

一位教音樂的老師說,他還記得史大宏在去年11月18日晚上,給老師們開大會時說的一番話。他說他特別熱愛教育事業,決不會讓超能學校垮下去,就算超能學校只剩下他一人,也要支撐著辦下去。他就是去求爺爺告奶奶,也要給老師發工資,不欠老師一分錢。這位老師說:“他當時說得特動情,我們也特感動,現在想想,好象是騙了大伙。”

而一位姓楊的學生家長卻認為,學校倒閉是一种經濟行為,而史大宏辦學堪稱盡職盡力,他對該校的環境、教學表示滿意。

在超能學校門口,記者看到了史大宏致教職員工的一封信,說:

“我實在不愿讓老師、員工們再跟著我痛苦地冒險了。几年來,為了學校能生存下去,我借遍了錢,磨破了嘴,跑斷了腿,用盡了力,傷透了心,同時也傷害了很多真心幫助過我的朋友們。十几年來,我以為自己做著一件偉大的事業,我全身心地忘我工作,全情地投入,我讓那么多的人相信我,相信超能的力量。但是,這一切努力,卻無法保護好我忠實的員工們最基本的利益。當然,人們可以把這一切推到政策上去。但是在你們面前,在家長面前,我依然感到深重的負罪感。歷史可能會這樣評价我———一個無辜的罪人。

新年時,伴著爆竹聲,我手撫我那顆殘破的心臟,悄悄地站在超能學校門口,對著校門深深地鞠了一躬。八年了,象夢一樣,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超能的文化,都記載著超能的期望。我的同仁們暫時的离別,是為了明天的重逢,暫時的失色,是為了更加的輝煌。

...我會馬不停蹄地為超能學校的复課四處奔忙,為超能欠下的債而竭盡全力,為重組一所新的學校而不惜一切奮斗到底。”

教育局出面學生順利轉學

史大宏离開學校后,將“爛攤子”扔給了當地政府。据悉,2月16日晚,史大宏突然向惠州教育局發去“暫停辦學”的報告,教育局當即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并立即向廣東省教育廳及惠州市委、市政府報告,就最為急迫的學生入學問題作出方案。

按照方案,惠州市學生,由其戶籍所在縣、區的教育局無條件協助辦理轉學;廣東省內惠州市外學生,省教育廳已於20日向各市教育局下發通知,無條件協助辦理轉學,并強調一律不准收取擇校費或其它名目的贊助費,嚴禁以种种理由拒絕接收或刁難分流學生;而外省市學生,由省教育廳出面聯系生源所在地的教育廳協助解決。教育局同時還指出,家長繳納的教育儲備金和教職工工資問題,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記者採訪時,獲悉惠州本地的525人已基本安排好就讀學校,該市教育部門在學校門口現場辦公,為學生輸轉學手續,市教育局還專門設立投訴熱線确保安置落實。而惠州市政府出面解決了在校老師的食宿問題,并派人保護學校資產,辦理教職員工离崗手續,又指派律師事務受理家長的教育儲備金訴訟問題。
學生分流轉學及時,家長對此表示滿意。超能學校學生家長委員會的一位片區會長表示,當地政府及教育部門在事發后可謂盡心盡力,令學生入學問題圓滿解決,并且積極尋求最佳方案處理經濟糾紛。

這位先生還說,目前學生家長們有几种意見:一种是要求由學生家長接手超能學校,成立校董會,出資出力讓該校繼續辦下去。一种是由政府出面查清超能集團的資產債務,實現重組。

這位先生3月1日下午曾代表家長与市政府商談,政府要求從家長委員會中重新選出公信力好的代表,雙方再進行正式商談解決辦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大陸節后交通成惡夢 大量失業工人擁向南方
馬良行暢談女足熱點﹐淡看“京滬派系爭斗”
1万字變成22集 揭開《我這一輩子》三大懸念
廣東上網人數首次超過北京居大陸第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