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也應被愛護——淺評中東局勢

木兔

人氣 8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1日訊】木兔供稿﹕最近,中東緊張局勢加劇,以色列成了眾矢之的,而巴勒斯坦卻成了解放与正義的象征。姑且不論伊斯蘭世界,在民主發達的歐洲大陸針對以色列的譴責也是不絕于耳,沙龍被指作劊子手,佩雷斯的諾貝爾和平獎可能被收回,反以示威游行是此起彼伏。

在中國大陸,媒體則是用批判美國的勢頭攻擊以色列,把那些襲擊以色列軍人和平民的人都粉飾成民族英雄。

對于以色列來說,值得他們暗地慶幸和自豪的是,他們總有一個朋友——美國。

★誰對誰錯

☆ 從歷史根源上講:

公元前十世紀,以色列—-猶太王國國王所羅門在首都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圣殿,后來猶太王國分裂成猶太和以色列,至公元前七二二年,以色列為亞述人所滅,公元前五八六年猶太為巴比倫所滅,于是猶太人亡國,大多數猶太人開始流浪世界各地。而該地區在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6世紀巴勒斯坦又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到了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巴勒斯坦地區一直為土耳其人占据。為了對抗同德國聯盟的土耳其,英國便唆使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并承諾于戰后建立一個阿拉伯獨立王國。

而流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受盡各种迫害,在強烈建國意愿下,于一八九七年成立世界猶太民族主義組織積極從事建國意愿。1917年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并于11月2日發表《貝爾福宣言》:“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遂使猶太人紛紛返回巴勒斯坦購買土地,准備長期定居。此時,猶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對立也逐漸升級。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

到了一九四六年七月英政府提出一項分治計划,但遭雙方反對,聯合國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又通過另一個分治計划,蘇聯也投了贊成票。猶太人勉為同意,但阿拉伯人則因居住區域及宗教世仇因素堅決反對。阿盟則早于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九日在黎巴嫩集會,決議聯合國若通過此分治計划,便秘密派兵進入巴勒斯坦。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英終止對巴勒斯坦之托管,以色列立即于次日宣布建國,而由于阿拉伯各國一開始就根本反對分治建國,所以聯合國分治決議中的巴勒斯坦國一直未建立。同時,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五國借口維持秩序,同時進兵巴勒斯坦。

入侵的阿軍,兵力裝備都占絕對优勢,但缺乏統一指揮,各自為戰,未有明顯戰果,雙方被迫停戰。以色列趁机加強動員,擴充軍隊,外購軍火,重整劣勢。由于猶太人教育水准較,組織嚴密,士气高昂,到了十月雙方戰事再起時,阿拉伯軍已精疲力竭、士气低落,以軍便節節進取,企圖殲滅來犯阿軍,至一九四九年一月八日,英軍干預,以軍才下令撤退。

再這之后,以阿之間還進行過四次規模較大的戰爭。阿拉伯為領土、宗教而戰,以色列則為生存与家園而戰,雙方都損失慘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阿軍由于依然是各自為戰,所以雖付出極大代价,卻屢次敗北。以軍則越戰越強,成為一只素質高、裝備好、戰斗力強的部隊。

綜論:以史為鏡,以巴雙方都有在巴勒斯坦地區存在的正當理由,也就是說阿拉伯世界應該承認以色列國和保證安全,以色列則應該讓巴勒斯坦建國并歸還土地。

★以軍為何“入侵”

☆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

根据1947年聯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万平方公里(分治前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為2.7万平方公里)。但在數次中東戰爭取得胜利后,以色列完全占領了巴勒斯坦地區。1993年9月巴以簽署巴自治協議后,以色列已陸續將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城市的民事管理權移交給巴民族權力机构。

從地形上看以色列北与黎巴嫩交界(邊界線約50里),東北部与敘利亞接壤(邊界線約48里),東面是約旦(邊界線約380里),西南与埃及接界(邊界線約161里)。綿長的國境使防守變得非常困難。

以色列中部最狹窄處僅寬16公里,東西最寬113公里,南北縱長則達326公里,如攻擊狹窄的中部,即可攔腰切斷以色列;另以色列國內几乎無險可守,因此以軍應采取向四周爭取縱深、速戰速決、殲敵境外的作戰方針。

☆ 從人口數量上來看:

以色列國人口:625.9万(2000年統計),其中猶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及其他人占23.3%。

埃及、敘利亞、約旦、伊拉克、黎巴嫩等五國人口1億778万(1998年統計),其中絕大部分為阿拉伯人。另中東地區的伊郎有6195万人(1998年統計),沙特有2074万人(1998年統計)。

巴勒斯坦國人口:639万(1997年統計)。

以色列人口數量處于絕對劣勢,面臨兵員缺乏的窘境,不可能維持一支大規模的常備軍,對策是全民預備役、快速動員、先發制人、加倍打擊、嚇阻敵軍。☆從資源上看:

以色列土地貧瘠、資源短缺、水資源匱乏。人口的四十五%和工業的八十%集中在海法和特拉維夫附近,戰時容易受到重大損失。

中東各國盛產石油,地域遼闊,在戰時資源可從后方獲得補充。

緊缺的資源和資源的易損性,使以色列不耐大規模的長久戰,更不能使戰爭在自己境內進行。如以色列不對挑舋進行堅決還擊,向人示弱,則對方將日益囂張,反而限自己于被動。

☆ 觀察事件的起始發展

……武裝分子襲擊以平民……自殺式襲擊以平民

……以軍轟炸極端組織……以軍坦克攻擊極端武裝据點

……沙龍放棄了和談必須七天“冷靜期”的要求(巴勒斯坦連七天的“冷靜”都作不到),3月12日,美國提出的明确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聯合國決議獲得全票通過,14日特使津尼到達中東,同時以軍宣布主動單方面停火和撤軍,也是在同時再次發生自殺性爆炸事件,造成3名以色列人身亡,另外2人受傷。18日以軍全部撤离,26日巴方斥責以方要求停火是“勒索”行為,27日晚,在猶太人“逾越節”時在以色列北部海濱城市內坦尼亞發生的自殺性爆炸襲擊,炸死22人,炸傷130多人。在爭取實現和平的15天來,23次的巴勒斯坦人的恐怖襲擊終于使得以色列人的憤怒達到了極點,28日夜以色列內閣連續7小時開會后決定出重兵打擊巴勒斯坦的極端武裝勢力。又是在同時,阿拉法特親自發表聲明說:巴方已做好實行無條件停火和立即實施“米切爾”計划的的准備。而在過去的兩個月中,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組織旗下的「阿克莎烈士旅」策動的自殺攻擊比哈馬斯還多。巴勒斯坦的各种國有傳媒大肆炫耀恐怖,煽動暴力或對自殺性爆炸手說他們是殉教烈士。

綜論:以軍最近的行動不應被譴責,因為這只是自衛還擊戰。戰爭的挑起者是阿人,阿拉法特作為巴人領袖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如果說巴人山頭林立,阿拉法特無法制止,則以色列出兵更加名正言順)。面對整個阿拉伯世界,作為實際上的弱者,以色列唯有自強。同時也可看出以色列只有在安全得到可靠保證的情況下,才可能會更快和更多地歸還土地。另外爭議地區應實行國際托管、民族共存。

★ 美國袒護“強者”以色列

☆ 雙方支持者

明确支持巴勒斯坦的國家:全世界共有50個左右的伊斯蘭國家。占了聯合國的四分之一。人口有十几億。且伊斯蘭世界有群體性的排外、仇外傾向。中東各國每年向巴勒斯坦各派提供大量援助(主要是提供武器和給恐怖襲擊策划者發獎金、給恐怖組織活動經費)。

“明顯袒護”以色列的國家:美國。1987年至今,美國每年向以提供30億美元援助,其中軍援為18億美元,用以提高以色列的國防能力。

☆ 從思想及人的素質來講:

以色列是一個民主國家,國民素質較高。理智并盼望和平。有新聞及言論自由,發表不同意見不會受到攻擊。

阿拉伯世界中的極端主義要求消滅以色列國,堅決反對中東和平。不斷用恐怖活動破坏和平進程和挑起民族、宗教矛盾。經常處死“巴奸”。在阿盟會議前,沙龍提出想參加會議,這本是文明世界解決矛盾的最好方法,可阿盟卻說沙龍來了就別想回去。

在伊斯蘭會議中,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議把“用人肉炸彈襲擊平民的人視作恐怖分子”,但遭到大多數會員的反對,不僅沒有變成恐怖分子,反而被正名為“自由戰士”。

中東的十几個阿拉伯國家沒有一個是民主國家。對內專制和對外封閉是他們的統治手段。

綜論:以色列同台灣一樣,面臨著強大的外部壓力。在國際場合也都處于弱勢和守勢。但他們都是民主國家(布什的确“口誤”,把中華民國說成是台灣共和國)。他們面對的敵人都使用愚民和欺騙政策,挑起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而忽視生命的价值。在人權高于主權的今天,他們理所當然應當受到保護(錯不在他們一方時)。

★阿人“為了祖國”類的“圣戰”應被唾棄

恐怖襲擊是否正當?加拿大全國伊斯蘭大會主席穆罕默德-埃爾馬斯里問:“上天怎么能讓無辜的人去死?上天難道就那么束手無策嗎?造物主怎么能讓人以神的名義從事謀殺?”

民族解放可以是暴力的正當理由嗎?愛因斯坦有一個論斷:“民族主義是一种幼稚病,是人類的麻風病。”

“為了祖國”去傷害無辜的人正确嗎?羅曼-羅蘭向全世界發出尖銳的提問:“公正還是祖國!”“良心,即永恒真理還是祖國?”

一窮二白、歷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跑到哪算哪)、并被异族長期統治的巴人為何如此“愛國”嗎?魯迅在《熱風》隨感錄對中國人的一段評述也可用在阿人身上:“他們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一陣亂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敗了時,一群中有許多人,未必是我受虧:大凡聚眾滋事時,多具這种心理,也就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舉動,看似猛烈,其實卻很卑怯。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巴民族解放机构這個縱容、鼓勵自殺式襲擊的恐怖政權值得阿人去維護、去熱愛嗎?陳獨秀在《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中,提倡:“我們愛的……不是政府利用人民愛國心壓迫別人的國家。我們愛的是國家為人謀幸福的國家,不是人民為國家做犧牲的國家”。

綜論:巴勒斯坦人民應當有一個尊重人權的政府,一個集中力量解決他們的需求-教育和醫療保健-而不去煽動他們的忿恨情緒的政府(布什語)。

可以這么認為,阿以爭端的解決,除了要依靠外部力量的積極介入外,更需要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變革(因為偏激、仇外、暴力,并非由于本身的貧窮或愚昧,而是由于統治者的愚民)。阿拉伯世界應放棄宗教、民族上的偏見,不要再護短、仇外。把一切問題都推給美國、推給外部世界是什么也解決不了的。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在共同的家園——地球上和睦相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布什﹕以色列必須撤軍 (4/11/2002)    
  • 簡訊﹕鮑爾可望會晤阿拉法特 (4/11/2002)    
  • 遭自殺炸彈攻擊 以色列停止從西岸撤軍 (4/11/2002)    
  • 歐盟考慮對以色列實施貿易制裁 (4/11/2002)    
  • 美國大學發生”巴以衝突” 警方逮捕79人 (4/11/2002)    
  • 以色列遭受一周來首次自殺攻擊 (4/10/2002)    
  • 美俄歐盟及聯合國要求終止中東暴力衝突 (4/10/2002)    
  • 以色列軍隊襲擊伯利恆基督教堂 (4/9/2002)    
  • 以色列電台稱以軍將撤軍 (4/9/2002)    
  • IBM警訊拖累道瓊 科技類股開盤重挫後反彈收高 (4/9/2002)    
  • 鮑威爾訪摩洛哥再吁以撤軍 (4/9/2002)    
  • 伊拉克暫停出口刺激油價攀升 (4/9/2002)    
  • 伊拉克宣佈暫停出口石油30天 (4/9/2002)    
  • 聯合國決議為解決以色列 – 巴勒斯坦危机指出方向 (4/8/2002)    
  • 鮑威爾听取阿拉伯裔美國人對中東局勢的看法 (4/8/2002)    
  • 萊斯說美政府高層密集與以色列溝通要求撤軍 (4/8/2002)    
  • 布希迫撤軍 夏隆不買帳 (4/8/2002)    
  • 加拿大阿拉伯裔人示威反以 (4/8/2002)    
  • 俄羅斯加緊中東外交斡旋 (4/8/2002)
  • 相關新聞
    俄羅斯加緊中東外交斡旋
    加拿大阿拉伯裔人示威反以
    萊斯說美政府高層密集與以色列溝通要求撤軍
    鮑威爾聽取阿拉伯裔美國人對中東局勢的看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