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 “五·四”運動爆發

font print 人氣: 192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佔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京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高等師範學校等13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衝破軍警的阻撓到天安門前集會演講,後舉行遊行示威,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同時要求懲辦親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遊行隊伍向東交民巷進發,遭到使館巡捕的阻攔,轉而來到趙家樓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學生沖入曹宅,曹汝霖急忙躲藏起來,正在該處的章宗祥受到學生痛打,曹宅也被焚燒,軍警當場逮捕了30多名學生。第二天,全市學生進行總罷課,成立了學生聯合會,向全國通電。李大釗也發表文章嚴厲譴責反動政府鎮壓學生,反對“巴黎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無理決定,並積極營救被捕學生。

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迅速擴大。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城市和全國各地紛紛舉行遊行示威。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和華僑也展開了愛國活動。當時在上海的孫中山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援。北京政府被迫於5月7日釋放被捕學生,但又下達鎮壓學生運動的命令。6月3日北京各校學生分組出發到街頭演講;6月4日出動更多的學生進行宣傳活動,兩天內竟有近千學生遭到逮捕,從而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大的憤怒。上海人民首先起來,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大力聲援北京學生。特別是上海工人從6月5日起發動了有六七萬人參加的政治大罷工;南京、天津、杭州、濟南、武漢、九江、蕪湖等地工人,也都先後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北京政府爲之震驚,不得不於6月6日釋放全部被捕學生。10日宣佈“批准”曹、章、陸三人“辭職”。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勝利地告一段落。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爲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爲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準備,同時隨著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爲運動的主流。

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學生、工人和其他市民興起的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賣國賊的全國規模的群衆性革命鬥爭,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群衆運動遍及20多個省、100多個城市,鬥爭的組織和方式都是嶄新的。各界群衆聯合行動,實現了罷免曹、章、陸和拒簽和約的鬥爭目標,這是在鴉片戰爭後近80年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作爲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工人階級以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政治大罷工參加運動,表現出高度自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堅定性和徹底性,對五四運動的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這表明中國工人階級已經開始走上領導中國革命的新階段。五四運動促進了共産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自覺地到工人群衆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爲中囯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準備。

爲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愛國精神,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把5月4日定爲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佈了這一節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