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七虞(3):曹公多智 顏子非愚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至聖先賢半身像 冊-孔子(右)和顏回(左)。(台灣故宮博物院提供/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原文】

cáo gōng duō zhì ,yán zǐ fēi yú 。
曹公多智,顏子非愚。

ㄘㄠˊㄍㄨㄥ ㄉㄨㄛ ㄓˋ,ㄧㄢˊㄗˇㄈㄟ ㄩˊ。
曹公多智,顏子非愚。

【注釋】

(1)曹公:即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三國譙縣(今屬安徽)人。東漢末年,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曹操雄才大略,文才頗佳,且多次下令求賢。在北方行屯田、興水利、勵農耕,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
(2)顏子:顏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是孔子得意門生。但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二歲。他貧而好學,品德、智慧在孔門弟子中無人能及,被列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後世尊稱「復聖」。

【語譯】

曹操足智多謀,顏回大智若愚。

【人物故事】

曹操

據《魏書》,關西叛將馬超、韓遂等拜見曹操時,秦地胡兵爭相目睹曹操的樣貌,曹操笑著說:「你們想看曹公嗎?也不過和一般人一樣,並非有四眼兩口,只是多智謀罷了!」胡兵深感曹操氣度恢弘。又見曹操率領的五千鐵騎,層層列隊,盔甲光亮耀眼,更讓胡兵驚懼。

顏回

據《論語‧為政》,孔子說:「我和顏回說了一整天的話,顏回只是聽講,沒有提出疑問,好像很愚鈍。但回去後,我觀察顏回私下的言行,也足以適當發揮所聞道義之理。顏回其實並不愚笨哪!」

【說明】

正史《三國志》對曹操推崇備至,稱讚他「不念舊惡」、 「明略(高明的謀略)最優」、 「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在魏蜀吳三國君主中,陳壽對曹操評價最高。北宋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也引述曹操的謀士荀、郭嘉對他的評價,讚揚他有十勝「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基於文學需要、政治考慮及民間向來視漢家為正統,故採取貶曹筆法。如《三國演義》裡曹操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但《三國志》並無此事,僅有裴松之作註:「寧(難道)我負人,毋人負我?」正確的解釋也應是:「難道我對不起別人,沒有人對不起我?」是他悲傷自責的反問句。其實曹操始終沒有篡漢,他唯才是用,戰略靈活,在東漢末年統一中國北方,恢復了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是位英雄人物。

顏回是孔子最優秀的學生,總是能夠深刻理解孔子的仁道,但他忠厚內向,看似愚鈍,其實聞一知十。《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曾問學生子貢:「你和顏回誰比較好呢?」子貢回答:「我哪敢和顏回比呀!顏回聞一可知十,我聞一只能知其二。」孔子說:「不如呀!我和你都不如顏回呀!」

顏回在孔門弟子中德行第一,是唯一被孔子多次讚許的學生。《論語‧雍也》記載,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顏回二十九歲,頭髮盡白,且英年早逝。孔子極為悲痛,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弟子,弟子們更加和睦親近了呀!」魯哀公問孔子:「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顏回最好學,不遷怒他人,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短命死了,如今則無,未曾聽聞有好學之人了。」

顏回安於貧困,樂天知命,憂道不憂貧,且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在待人處世上,不論別人對他好或壞,他都能善待別人。顏回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韓詩外傳》)品德高超的顏回確實無愧於這「復聖」的封號了。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