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平反從知識界開始

人氣 5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12日訊】亞洲周刊24期報道﹐六四是中國人繞不開的歷史,在政治平反之前,全球華人知識界要爭取空間去探索真相,提出更深刻的反思.

今年的「六四」十三週年紀念日,也是中國國家足球隊首次進入世界盃三十二強的出征日——首場與哥斯達黎加對賽。但六四不像球場上簡單的輸贏,也不單是中共與民運的對立。十三年了,六四懸案的出路始終是眾人關心的課題﹖六四要面對新的命題,知識界必須提出新的反思。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以驚人速度增長,但貧富懸殊、失業、治安等社會問題亦以驚人速度暴露出來。面對如此巨大的社會和地區矛盾,六四的歷史傷口若此刻撕開,是否會成為不可承受的重﹖

中國有沒有平反六四的籌碼,關鍵在中國本身對六四是否有新的思路,可以超越平反,超越政治及經濟的爭鬥。美國導演卡瑪韓丁所拍的《天安門》紀錄片,窮五年之力,但畢竟不是中國人的表達(儘管卡瑪韓丁有強烈的中國感情和認同),海外媒體對六四的報導也只是冰山一角。六四是中國人的歷史,不是靠當權派一錘定音,為六四任意說是說非﹔而歷史在被政治平反之前,知識界要爭取空間去探索和回顧,為六四尋求全面的真貌,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不能只是黑白二分法,只有英雄與壞蛋,也不能只寄望於領導層的轉換、十六大的安排及某些派系的起伏興替。

有人說,中國人對六四的感情已趨冷淡,或是流於政治派系之爭,民間缺乏真正的研究。英國廣播公司評論說﹕「六四在中國已不是一個話題﹔民運人物已不是人物。」當我們譴責當局歷史失憶的時候,全球華人應當在更深層次撥開六四的歷史迷霧。

全球華人知識界應採取主動,深入探究歷史真相,拋開政治勢力內鬥、意識形態分歧等方面的桎梏,開拓視野,從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國際大環境、國內形勢、社會思潮、領導層的思想政策等,多方面作出深入研究。

由人民大學教授丁子霖及一群在六四中失去兒女的母親們組成的「天安門母親」。他們喊的不只是平反,他們更四處搜集六四死難者及當晚的資料和證據,因為他們要把六四屠城告上國際法庭。為過去悲痛,更要向前望,制止這類事件再發生。「天安門母親」的目標是設立一個制度,要當權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制止當權者任意屠殺人民。

平反六四不能等待中南海口徑鬆動,也不能等待黨內政治角力的結果。六四平反在於全球華人知識界及民間社會,不能只是依靠政統的變化,還要從道統和學統中尋找新動力,作出更深層的探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圣兆:回想(紀念六四)
香港燭光晚會  45000人悼六四
足球熱瀰校園 六四不起波瀾
四萬五人燃燭光紀念六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