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思: 從林毅夫事件看台灣政壇的錯亂

艾克思

人氣 89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5日訊】 當年叛國投共而現在在北京的林毅夫﹐離鄉二十多年﹐因為父親去世要求回台奔喪﹐反對最力的卻是台灣的統派﹐反而是獨派有意放他一馬﹐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亂﹖離開歷史的變遷就說不清楚了……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因為在台灣的父親去世﹐欲回台奔喪﹐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反映出台灣政壇的錯亂﹐這也涉及歷史的錯亂﹐因此也相當的詭譎。

林毅夫從金門游水投共

林毅夫是台灣人﹐原名林正義﹐七○年代台灣大學的高材生﹐因為“投筆從戎”轉讀軍官學校而成為台灣當時的樣板﹐並且擔任駐守金門前線著名的“馬山連”連長。但是一九七九年“五一六”﹐他卻抱著籃球﹐拿了連旗游水到了大陸。由於當局原先對他“先進事跡”的吹捧﹐把他列為“叛逃”有損自己的面子﹐加上中共當局根據林毅夫的要求﹐沒有宣傳他如何“投奔光明”﹐因此台灣國防部就以“失蹤”作為結論﹐甚至向家屬發放撫恤金。

相信當時中共剛結束有切膚之痛的文化大革命﹐以比較開放的態度面對世界和各種事件﹐因此對台灣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所以沒有在林毅夫的問題上大作政治文章。大概林毅夫也表現出難得的才氣﹐在政治上也取得中共高層的信任﹐因此不但取得北京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還居然放他到美國留學進行長遠的栽培﹐在著名的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獲得博士學位﹐又在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他現在所在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是總理朱鎔基的智囊﹐他在政治上還有“全國政協委員”的花瓶榮譽。

林毅夫到了大陸後不久﹐掛念八月份生產的妻子陳雲英﹐八月三十日就寫信給在日本的表哥李建興探問。這是他的第一封家書﹐在信中也表露他的“大中國”情結。以後他就通過這位表兄和家裡秘密聯繫。在他到美國留學的第二年﹐陳雲英也到美國同他團聚﹐以後一起回到北京。

前幾年林毅夫母親病逝時﹐他無法回台奔喪﹐這次父親在五月去世﹐他寫了一篇頗為感人的祭文﹐內有“屢尋返鄉之路,然山川阻隔,大浪滔天,阿母病危,未能侍奉左右,阿爸抱病在床,仍無返鄉之途,黃泉路口,不得執手扶送,長留阿爸、阿母無盡之憾”之句。

獨派寬容統派義正詞嚴

林毅夫有意回台之舉﹐在台灣形成風波。執政的被稱為“獨派”的民進黨人從人道考慮有意放他一馬﹐但是被稱為“統派”的國民黨﹑親民黨﹐卻極力反對﹐義正詞嚴。這種錯亂表面上難以理解﹐但是又十分必然。

林毅夫是台灣宜蘭人﹐宜蘭是台灣民主搖籃之一﹐民進黨的一些要人就出身於宜蘭﹐例如現任行政院長的游錫﹑法務部長陳定南﹐還有被林毅夫稱為“菊姐”的勞工部長陳菊。他本人早年同“黨外”人士就有些來往﹔而他在北京擔任要職後﹐同到北京去的台灣政商名人也有接觸﹐因此﹐不乏政商名人為他說項。

林毅夫的大中國情結雖然同獨派大相逕庭﹐但是當年在兩蔣時代卻有好些共同點。林毅夫背叛國民黨就同民進黨反蔣是一致的。當年中共拉攏台獨人士﹐例如當年在洛杉磯﹐後來擔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的唐樹備就來統過後來擔任民進黨主席﹐後來又背叛民進黨的許信良﹐也就是要同他們建立反蔣統一戰線。因此在這一點上﹐民進黨對林毅夫當年的行動比國親兩黨要“理解”得多。

林毅夫的叛逃也帶有一些“理想主義”性質﹐這同為名為利的叛逃性質略有不同。當年是台灣獨立運動的民進黨人也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他們當年都研究過馬恩列斯毛的著作﹐雖然不是馬列主義者﹐卻也吸收了他們中的一些思想﹐因此置身於草根階層﹐帶有反商傾向等等。從這一點﹐他們對林毅夫的叛逃行為也可以“理解”。也因為這一點﹐林毅夫到了大陸以後﹐要求中共不要對此進行政治宣傳﹐他沒有成為中共作為統戰宣傳的政客﹐例如駕機投共的黃植誠﹑王錫爵等﹐而是潛心讀書﹐將自己定位在學術領域。

但是林毅夫決心叛逃是什麼時候的事﹐至今沒有記者問他。是“投筆從戎”時就決心叛逃﹐還是到金門後因為在前線可以聽到共產黨的宣傳而叛逃﹖如果是前者﹐說明他的深謀遠慮﹑深藏不露﹐很不簡單﹔如果是後者﹐當時文革結束﹐中共各種黑幕被揭露出來﹐大陸出現信仰危機﹐何以林毅夫偏偏這時候相信中共的“理想”而叛逃﹖這點對判斷和評價林毅夫當年的行動很重要。

歷史而不是現行反革命

但是無論如何說﹐林毅夫叛逃至今已經二十三年了﹐兩岸形勢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應該從歷史的變遷來處理這個問題。不要說二十年的追訴期已經過了﹐而且在國共內戰時期的臨時勘亂條例也已經在一九九一年廢除。也就是停止了國共內戰﹐至少在台灣這邊有這種願望。因此處理林毅夫的叛逃事件﹐也不必從當年的“敵我”立場上著眼而可以以歷史和寬容的心態不加深究。從中共的政治法律角度來說﹐他是“歷史反革命”而不是“現行反革命”﹐處理上就應該有不同。

這次台灣軍方要求嚴辦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軍紀的問題﹐特別是政黨輪替以後﹐因為國民黨長期在軍中的教育和人脈﹐影響了軍心的穩定﹐據說“為誰而戰”出現了問題。何況大批退役將領已經紛紛湧往大陸尋找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春”﹐因此對林毅夫的寬容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是軍方後來明知林毅夫就是當年的林正義﹐也沒有修改當年的結論﹐也是有意或無意的錯失。因而也是要負上一定責任的。

然而這次反對林毅夫回來奔喪最激烈的是在野黨人士。從國民黨演變而來的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的有些人堅持當年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政治人物以極左面目出現﹐反而形跡可疑。以國親新三黨目前所持的“一個中國”立場﹐反獨勝過反共﹐有的只反獨而不反共﹐有的甚至聯共反獨﹐他們卻極力主張嚴辦林毅夫﹐說明有些人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只要是民進黨贊成的他們就必須反對。其中的一些人﹐更指責林毅夫“賣台”﹐據他們說﹐如果“賣台”的林毅夫可以回來﹐將來其他人也可以“賣台”。

特殊處理更有積極意義

眾所周知﹐“賣台”是現時的說法﹐當年林毅夫是叛國﹐也就是背叛中華民國﹐到台灣強調本土化和實現民主化以後﹐才有“賣台”之說。現在把“叛國”同“賣台”混為一談﹐也就是把歷史和現實故意混淆起來﹐反映了某些人的陰暗心理﹐他們企圖借此為“賣台”製造合法理由。一旦林毅夫可以回來奔喪﹐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同中共勾結出賣台灣利益了。在這情況下﹐林毅夫取消奔喪﹐改由妻子陳雲英代行。但是這些政治人物應該記住﹐如果說當年林毅夫叛國﹐背叛的是中華民國﹐那麼現在的“賣台”﹐賣的不但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也出賣了台灣的自由民主理念﹐比林毅夫更加不可饒恕。

其實如果林毅夫回台奔喪﹐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用人道和政治考量來解決﹐但是由於陳水扁政府在立法院中沒有取得多數席位﹐面對的頭疼問題不少﹐當然也不必為林毅夫的事自找麻煩﹐甚至得罪軍方。但是如果用特赦或特例的辦法來解決﹐對兩岸關係不能不說沒有積極意義﹕

第一﹐以人道考量兩岸關係﹐說明台灣政府再一次對中共釋放善意﹐對中國大陸民眾和國際影響都是正面的。

第二﹐中國大陸也有一批流亡在外的異議人士﹐台灣對林毅夫的寬容﹐對中共也形成壓力﹐逼迫他們也要採用人道精神來考慮他們的回國問題。對背叛中共後來回大陸而被判刑的原中共空軍人員李顯斌也是一個聲援。

第三﹐中共常利用當年從大陸到台灣軍政人員的懷鄉心理進行統戰﹐鼓吹葉落歸根﹐現在林毅夫去國已久﹐除了父親病亡﹐也有思鄉之情﹐台灣也可以借此對他進行“統戰”﹐不應讓統戰成為中共的專利。

別把林毅夫捧得過高

在這次事件中﹐林毅夫被一些人定性為“不忠﹑不孝﹑不義”的人物﹐可謂“台灣回不到﹐惹了一身騷”。對“不義”比較容易理解﹐即他的逃亡﹐害得同袍受苦﹐但是還好沒有連坐﹐台灣即使在威權時代﹐也比中共文明﹐何況當時是“失蹤”的結論。但是“不忠不孝”就複雜得多。林毅夫當然是對國家不忠﹐但是如果他當時認為台灣是專制獨裁﹐中共才是正義的化身﹔或者從大中國的民族主義出發﹐他卻認為這是大忠的表現呢。基於“忠孝不能兩全”﹐他只能拋棄家庭。他恐怕沒有想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創造經濟奇跡政治奇跡﹐而大陸雖有經濟發展﹐然而政治僵化﹐腐敗蔓延﹐他的“忠”成了“愚忠”﹐在這情況下﹐只要他的良心還沒有泯滅﹐他對當年的不孝多少應該會有些悔意。而這次準備盡一點孝心為老爸送終﹐卻毀在那些親共政治人物手上﹐不知道背後有沒有中共的黑手﹖但無論怎樣﹐他對共產黨應該也要有進一步的認識。無奈當年走錯一步棋﹐要走回來談何容易﹖不愈陷愈深就已經不容易了。

林毅夫在大陸的表現﹐當然擺脫不了政治的羈絆﹐包括成為統戰工具﹐即使學術工作也不能免掉政治干預。但是他主要是學術界人物﹐也比較注意這方面的界限﹐同那些大拍中共馬屁去“反獨促統”的兩岸政客有所不同﹐今後除了堅持這點以外﹐如果真愛台灣的話﹐應該盡其所能﹐努力消除中共對台灣的敵意﹐避免兩岸的生靈塗炭。當然﹐台灣對他的評價和期望也不必太高﹐例如有些人認為他對朱鎔基很有影響力。朱鎔基的智囊很多﹐他並不是最受寵的﹔即使他對朱鎔基有大影響﹐朱對中共的政局又能有多大影響﹖又有人認為他可能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又言過其實了。還有人說他“衣錦還鄉”﹐更有挑撥離間之嫌。不知道把他捧得這樣高﹐目的是不是便於打他﹖

現在事件雖已告一段落﹐但是不會如同林毅夫所期望的“結束”﹐除非他今後不回台灣了﹐或者台灣的朝野惡鬥淡化而可以理性處理一些問題。

(動向)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經濟學家﹕二十年內大陸人均收入趕台追美
中共財經智囊:台灣經濟 20年內可趕上美國
北大主任林毅夫:中國舉債幅度逼近國際警戒線
國防部稱林毅夫來台奔喪申請政府依法辦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