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窗:鋼琴課

杭朵夫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28日訊】在朋友的鼓勵之下,我寫下了這個真實故事。我是蜜儿德莉.杭朵夫,曾在愛荷華州的得梅因市擔任小學音樂老師。我從事教授鋼琴這行業已經三十多年了。

這些年來,我發現孩子們的音樂能力有許多程度上的差別。不過,雖然我教過一些天賦异秉的學生,卻從未有過提攜人才的快樂。然而我還是教過一些我稱作「受音樂挑戰」的孩子。羅比就是其中之一。

當羅比的媽媽把他丟來上他第一堂鋼琴課時,他已經11歲了。我向羅比解釋, 我比較希望學生(尤其是男孩)能夠在早一點的歲數開始學習。但羅比說能听他演奏鋼琴一直是他母親的夢想。所以我收了羅比。之后羅比開始了他的鋼琴課程,從一開始,我便覺得那像無望的努力,不管羅比再怎么嘗試,他就是缺乏了音感和基本的節奏感。

但是他盡本分地复習他的等級以及一些我要求學生學習的基本曲子。好几個月來他練了又練,當我听他彈奏時,不禁嚇得向后倒退,再試著找些話來鼓勵他。在每周課程的尾聲,他總是說:「我媽媽有一天要听我演奏。」但那看來似乎是遙遙無期。

他就是沒有一丁點儿天生的才能。我只有在一段距离外看過他媽媽,是在她把羅比放下車或是在那輛舊舊的車子里等著接羅比下課的時候。她向來都會揮手,微笑,但從未進來拜訪過。有一天羅比沒有再來上過課。我曾想過要打電話給他,但我假想他決定要去追求其他的興趣(因為能力不夠)。他不來我也感到高興。他對我的教學來說實在是個負面的廣告。

几個星期后我寄了作品發表會的通知到學生家里。令我吃惊的是,羅比收到通知后,問我他是否可以參加作品發表會。我告訴他發表會是為了現在的學生辦的,而因為他已經中途退出了,所以資格并不符合。他說他的媽媽生病了,不能載他去上課,但是他仍然持續地練琴。「杭朵夫小姐…….我一定要上台演奏!」他堅持著。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讓我同意他在作品發表會上演奏,也許是他的堅持或者是在我里頭的某個聲音說著:「不會有問題的。」

發表會那晚來臨了。中學體育館擠滿學生的父母和親友。我把羅比排在節目的最尾端-在我上台對所有學生致謝并演奏結束的曲子之前。我想這樣一來,任何他可能造成的災害只會發生在節目最后,而且我還可以透過我的『閉幕式』來搶救他悲慘的演出。這場發表會進行得簡直是天衣無縫,學生們都展現出練習的成果。然后羅比上台了。他的衣服皺不拉几,頭發看起來像用打蛋器攪拌過一樣。

「為什么他不像其他學生一樣打扮整齊呢?」我心想。

(為什么他母親不為了這個特別的晚上至少替他梳梳頭呢?)羅比拉出了鋼琴長凳,准備要開始了。讓我感到惊訝的是,他對大家說他選了莫札特的第21號.c大調協奏曲。而我還來不及准備好接下來所听到的。他的手指輕快地在鍵盤上滑過,他們几乎是在琴鍵上敏捷的跳著舞。他從最弱音彈到最強音,從快板到大師級的節奏。

他的延長音(彈莫札特必須的)是那么的雄偉華麗。我從未听過有人在他這個年紀能將莫札特彈得這么好!六分半鐘后,他作了一個強健有力的結尾,全場每個人都站起來瘋狂的鼓掌。淚水早已決堤的我跳上台,歡喜得抱住了羅比。「羅比,我從來沒有听你像這樣地演奏!你怎么辦到的?」透過麥克風羅比解釋著:「嗯….杭朵夫小姐,記得我告訴過你我母親生病了嗎?事實上,她得了癌症,在今天早上去世了。而且….她生下來就聾了,所以今晚是她第一次听見我彈琴。我想要讓這場演出顯得特別些。」

當晚在場沒有一雙眼睛不被淚水浸濕的。當社福人員要將羅比帶到收養家庭去安置時,我注意到他們的眼睛也紅腫了。我心里想,因收了羅比這個學生,我的人生不知丰富了多少倍。是啊!我從未提攜過半個學生,但是那晚我自己卻成了一位受提攜者–羅比的。他是老師而我是學生。

是他教我何謂堅持,何謂愛,何謂相信我們自己,以及愿意在某人身上冒險一試,即使不知道為了什么。這些對我來說顯得意義非凡….羅比在『沙漠風暴』 服務,并于1995年四月在奧克拉荷馬市的阿佛瑞德.莫瑞聯邦大廈毫無預警的爆炸事件中喪生。新聞報導意外當時他正在….彈鋼琴。

現在我想為這故事下個注腳。假如你正想要將這篇文章轉寄出去,你可能會想到通訊錄上哪些人是「不适合」收到這類訊息的。然而,寄給你這篇文章的人相信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改變。我們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机會去幫忙實現上帝的計划。

在人与人間,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都呈現出同一個抉擇:我們是否傳出了一絲神圣的光輝?還是我們讓這机會從身旁溜走,只留給了世界更多的冰冷?(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年秋天,揣著一張普通大學的本科畢業證,她跟著一群碩士和博士去競爭某跨國公司的兩個駐外營銷員職位。几番考試下來,她已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綜合實力的确遜色于同去的許多對手,成功之門不可能向自己敞開了。
  • 有人問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這么活著覺得痛苦嗎?”盲人回答:“我痛苦干什么?和聾子相比,我能听見聲音;和下肢癱瘓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啞巴相比,我能說話。之所以能活得比較愉快,是因為我學會了放大美好。”
  • 考上高中后我從鄉下到城里寄宿讀書,城里的學生很有錢,成績也很好,因而我總是很自卑,上課老師提問時城里學生都搶著回答,我卻從不抬頭也几乎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我的物理基礎很差,物理課上教師几乎每堂課都要提問,但很少叫坐在后排的我回答問題。
  • 我在美讀書時,我的室友是日本人,她有一顆珍珠是她母親在她离開日本赴美求學時給她的。她們家世代采珠,在她离家前,她母親鄭重的把她叫到一旁,給她這顆珍珠,告訴她說:“當女工把沙子放進牡蠣的殼內時,牡蠣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無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牡蠣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把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處。于是牡蠣開始把它的精力營養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來。當沙子裹上牡蠣的外衣時,牡蠣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沙子裹上的牡蠣成分越多,牡蠣越把它當作自己,就越能心平气和地和沙子相處。”
  • 在電子郵件上收到朋友轉寄的兩則故事,覺得很是有趣。
  • 古人向以來以忠誠老實作為為人處世的根本道德准則,作為一個成功的生意人,卡耐基對此亦深有體會,一次,他在親眼看見一個年輕人力車夫的忠厚。
  • 老田住在偏僻的鄉村,而他卻在城里某公司工作。近來,他老婆快生小孩了。
  • 早春的一天,我步行上班,一個陌生人和我打招呼并問我做什么工作,當他聽我說是搞癌癥研究后,他的眼睛一下發亮,問道:“你們是否快找到治療癌癥的妙方?”他的問題把我推入沉思之中,因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我。
    二十年前,我深愛的外祖母被惡性肝癌奪走了生命,在我的幼小心靈深處生出了一個強烈的愿望,希望自己長大了能找到根除癌癥的方法,這愿望把我帶到了今日我從事的職業。自1988年起,我走了以還原論為基礎的這條科學之路,學習了多層次的生物學:從解剖學到組織學,到細胞生物學,最后從事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工作。在我讀博士學位時,我曾用酵母菌模擬系統研究基因表達的調控。1992年,當我獲得博士后,我自以為有了充足的知識基礎,可以去面對癌癥這個大問題,于是,1993年春我幵始了在波士頓麻省總院的博士后工作,不久有了自己的實驗室,正式進入了癌癥研究領域。
  • 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當你的面前遇到了傾全力仍難以逾越的屏障時,請別忘了:生活需要寬容。
  • 早晨,去公司餐廳吃早餐。里面沒有几個人,靠近窗戶的几排長條桌子,顯得挺干淨,過去坐了,才發現自己坐在一片陽光里———清晨的陽光溫和、宁靜、庸懶。那几張桌子看上去很干淨,完全是因為這新鮮的陽光如同洁白的餐布一樣鋪在了上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