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影評:適合全家觀賞的教育片

文/伊恩·凱恩(Ian Kane)翻譯/林達

人氣 178

片名;《氣球》(Balloon,台譯《奇蹟熱氣球》)
導演:麥可‧赫比格( Michael Herbig)
主要演員:弗萊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卡蘿莉妮·舒赫( Karoline Schuch)、大衛·克勞斯( David Kross)
分級: NR
片長:約2小時又5分鐘
上映日:2020年2月21日
評級:4星(最高5星)Rated: 4 stars out of 5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應該有幾百部了,從1945年獲奧斯卡獎提名的《G.I.Joe的故事》(The Story of G.I. Joe)到2019年的優秀影片《中途》(Midway),而關於戰後的影片卻為數不多。最近終於出了幾部片二戰後的電影,例如:2020年的《等待安雅》(Waiting for Anya)以及令人難忘的《那些活下來的人》(Those Who Remained),導演麥可‧赫比格的《氣球》也是其中一部。

《氣球》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70年代末的真實故事,當時的柏林牆分隔出兩個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世界。1949年以前,德國實際上被一分為二。西邊的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和美國、英國、法國為盟友;另一邊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由鐵腕蘇聯統治。

在共產主義統治下,生活在東德的人們過著貧苦的日子,就像生活在極其悲慘的蘇聯古拉格那樣。而同時,西德卻在經濟、文化、教育學術等各個方面輝煌騰達。

影評
弗萊德里奇·穆克(左) 和強納斯・霍登里德爾(Jonas Holdenrieder)在《氣球》中的劇照。(Distrib Films US)

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皆實行中央集權制,剝奪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甚至不允許擁有私人財產。東德秘密警察幾乎監控民眾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氣球》聚焦於想逃離東德的兩個家庭 :韋策爾((Wetzels ))和斯特列日克斯(Strelzyks)家。由於東西德邊界有巡邏兵嚴密防守,邊防兵奉命開槍射擊偷渡者,情況非常嚴峻。故此,兩家決定:與其從地面上越境,不如坐熱氣球從邊防兵頭上飛越國境線。兩家於是計劃自製熱氣球。

他們能造出一個夠結實的熱氣球,把兩家人統統運過去嗎?他們一行共有兩對夫婦和四個孩子。

影評
準備升空的時刻。《氣球》劇照。 (Distrib Films US)

除了對自製的燃燒器進行秘密測試外,兩家還長途跋涉遠到外地尋找結實的面料製作熱氣球,這一精細的製作過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

終於,關鍵時刻到了,兩家人登上了自製的偷渡熱氣球。他們設法飛上高空,卻不幸遭遇到一些低層雲團,雲中的水分下壓氣球,甚至撲滅了燃燒器,導致氣球急速下行墜落在東德境內,離邊境不遠之處。兩家人與死亡擦肩而過。

這次失敗嚇壞了韋策爾一家,他們放棄了外逃之念。而斯特列日克斯一家則想再試一次。

他們買來更堅固的面料,跟店員說這是做露營帳篷用的。並且說服韋策爾家再試一次。

兩家以更熟練的技巧和效率製作出第二個熱氣球,他們聚在一起,開始可能是最後一次的航行——無論成敗。堅定的決心銘刻在每個人的臉上,兩家人背水一戰。

這一次,他們會實現追尋自由的夢想嗎?

《氣球》是重述這一真實事件的溫和寓言,以一個頗為吸引人的視角看自由市場和社會主義經濟之間鮮明的差距。

電影同時告訴觀眾,家庭凝聚起來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團結起來共度難關,兩家人面對的不僅是貧窮、沒有人身自由和權利,還有秘密警察無所不在的威脅。

影評
《氣球》劇照。 (Distrib Films US)

影片中演員出色的演出、導演和節奏感搭配得宜,描繪出一幅活生生的歷史畫面,提醒我們社會主義蹩腳的經濟政策和相應而來的絕望和死亡:一種根本上有缺陷的意識形態。

原文 Film Review: ‘Balloon’: A Harrowing, yet Family-Friendly, and Educational Thriller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作者簡介:

伊恩·凱恩(Ian Kane)是洛杉磯電影製片人和作家。 要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DreamFlightEnt.com或Twitter.com/ImIanKane。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那些剩下的人》影評:蘇共陰影下柏拉圖式的愛
《黑水》影評:揭杜邦排放特富龍毒素的持久戰
《大畫特務》影評:歡樂爆笑 菁英特務挑戰事業第二春
《斯大林之死》影評:讓人又笑又恐懼的影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