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趣談

傳統文化趣談:十二平均律的最早發現

2019年10月12日,享譽全球的神韻交響樂團連續第八年蒞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為觀眾帶來兩場東西方音樂合璧的演出。(戴兵/大紀元)
2019年10月12日,享譽全球的神韻交響樂團連續第八年蒞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為觀眾帶來兩場東西方音樂合璧的演出。(戴兵/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2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十二平均律就是把一個八度音程平均分為12個半音音階的律制,在交響樂和鍵盤樂器中應用非常廣泛,可以說是輝煌西方音樂殿堂的基石之一。現代的鋼琴也是以十二平均律來調律定音的。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更是完美地詮釋了平均律的優越性和轉調的完美,被譽為鋼琴文獻的舊約聖經。其實十二平均律的確立最早是來自中國,很可能是通過東西文化的交流傳到了西方,被西方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呢。

(伶倫作律)

仔細說來,其實早在上古時期中國就有了十二音階了(十二律呂)。《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昔黃帝令伶倫(註:伶倫是黃帝的樂官)作為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註:榮將為黃帝的大臣)鑄十二鐘,以施英韶(註:英韶指華美的音樂)……命之曰《咸池》」講的就是黃帝命伶倫作音律,伶倫依據鳳凰的鳴叫聲製作出十二根竹笛子,完成了十二律呂;又和榮將一起鑄造了十二個大鐘,用以和諧音律,展現華美的上古音樂《咸池》的故事。

而在歷史文獻中,最早詳細記錄求律方法的是春秋時期的《管子》,管仲(管子)為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且精通音樂。他所記載的求律方法稱為「三分損益法」,根據「三分損益法」得來的十二律就是「三分損益法十二律」。而西方最早使用類似方法求律的是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比管仲晚了一百四十多年。

關於十二律呂的名稱,在今天看來這些名字非常詰屈聱牙了,其實它們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哲理呢。按照《國語·周語下》記載:十二律呂分為六陰律、六陽律。陽律稱為「律」,陰律稱為「呂」。六律為「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指「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南呂、應鐘」。

(明 朱載堉《樂律全書》十二平均律正律管)

按《禮記·月令》記載,十二律呂對應著十二個月份:「孟春之月,律中太簇……」「孟春」就是一月份,對應的音律是「太簇」。「太簇」也作「大簇」取萬物簇生之意,這個時節,陽氣萌發,東風化解了寒冷,冬眠的動物也開始活動,魚兒游到冰面下,鴻雁從南方飛回來了。接下來二月份是「仲春之月,律中夾鍾」,依次到「季冬之月,律中大呂」,「季冬之月」——十二月。而如果將對應十二律的每個律管中以葭灰(蘆葦灰)填實,當某個月份來臨時,與之相對應的律管中的葭灰就會飛動起來,叫做「吹灰」。真可謂「聖人作樂以應天」,音樂和天地相合,律管也可探測時令節氣的變化,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既然是「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那理想的音律應該是循環一次能夠完美地回到高一個八度的主音上,開始新一輪的循環,但是幾千年來,東西方的各種音律的方法都無法解決這個基本的問題。直到明朝的皇族王子朱載堉,在他的《新法密律》中提出的十二平均律才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音律無法復原的基本問題。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他用八十一檔的大算盤,計算出半音之間的音頻比例,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4位,令人歎為觀止。朱載堉本身是位文理精通的奇才,融會貫通天文、曆法、數學、舞蹈及樂理等領域,被稱為「東方藝術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在研幾探賾的路上,悟到大道至簡至易的道理,「以淺近之辭,發揮高深之理,以幽微之數,研究迂闊之學,得其精而忘其粗。」

後來,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很可能是被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從中國傳到了歐洲。現在的西方音樂體系,正是以此為最重要的定律基準之一。真可謂天下世事一盤棋,當中國戲曲雜藝百出的時候,西方也跨入了文藝復興時期,湧現出一批震古鑠今的古典音樂之天才巨匠,西方音樂開始走向頂峰,從為宮廷和舞蹈演奏音樂助興開始,專門演奏交響樂曲的管弦樂團日漸發展完善。

(明 朱載堉《樂律全書》12弦十二平均律準)

時光荏苒,幾百年後的今天,神韻藝術團交響樂團植根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融合東西方正統音樂的精髓,以西方管弦樂為基奠烘托中國樂器的特色,以古老中國音樂的旋律韻味為基礎,用西方管弦樂來表現神韻所需要的效果。很多觀看過神韻交響樂演出的觀眾都說:「神韻正開創著古典音樂的新紀元!」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 這首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為作曲家晚年時的作品。德沃夏克當時正任職於紐約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儘管作曲家創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維翰也曾多次委託他為大提琴創作協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對樂器的獨奏能力持保留態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維克特·赫伯與紐約愛樂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才深深打動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終於決定為大提琴譜寫協奏曲。
評論